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洛阳中心小学 朱云
常生龙先生道:“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
邂逅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隽永如水的文字间流出涓涓温情,使我的眼里、心里满是温润二字。
邂逅霍达女士的《穆斯林的葬礼》,用冰心的话说,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触摸书中故事的经脉,展读书中人物的笑颜,品悟书中情感的表达,那行云如水的语句,花雨缤纷的意境,真挚动人的情感,顷刻间唤醒了我的心灵,让我像是经历了一场身心的洗礼。
邂逅常生龙先生的书,更是让我如同受了高人面对面地指导点拨。于永正老师的“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迈考特“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毕生感悟;吉若特“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的师生说话方式;莱莫夫的杜绝退出、对就是对、不断拓展、形式重要和无须道歉的五大教学技巧;夏昆“一部好电影不亚于一部好书,而要鉴赏一部好电影,同样需要有较好的审美水平和相关知识”的鉴赏要求……这些都是教学中切实可行又深入人心的秘诀。
书穿越时空,与我一次次思想碰撞,碰撞出了我对于教学的思考;书跨越界限,与我一次次心灵交流,流露出了弥久醇香的爱和厚积薄发的智慧。
一、书香飘进课堂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思想碰撞的地方。学生千奇百怪的想法,天马行空的思绪,不受拘束的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或昙花一现,或稍纵即逝,稍不留神就会溜走。学生课堂上出其不意的想法,如果无人欣赏,可能就会被错认为无稽之谈而灰飞烟灭。夏昆老师说,鉴赏一部好电影需要审美水平和相关知识。同样,鉴赏一名学生以及他在课堂上的发言,也需要教师的审美能力。德国著名的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写道:“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不肆意地否定学生的“特立独行”,不一味地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捕捉课堂中不起眼却独特的一个回答、一个动作,哪怕是一个眼神,对学生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
课堂中,学生的“刹那星光”若隐若现,忽明忽暗,它如无声无息的风般难以捉摸,却能用慧眼去捕捉。
二、书卷点亮温情
影子与我们一路随行,但只有光下才会现身。阮庚梅说:“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你看到的将是一个纯真无暇的世界。”是的,每一位孩子都有他潜藏的内心,有时可能被顽皮的表象掩盖了,有时可能被无谓的标签隐形了,但只要教师耐心的光源足够亮,足够远,就一定能让他们发光发热。
三、腹有诗书气“才智”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怎么呢?”“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干嘛变成星星呀?”“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几年前,当我在星空寂寥的夜晚读到这段文字时,我感动不已。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书,就是一次次无声的教导,让我在经验之谈中,学会技能;在思维碰撞中,思考领悟;在精神对话中,心灵澄澈……读书,就是一场最好的修行,遇见最美的景致,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