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孩子的故事》有感
近读王安忆选编的《给孩子的故事》,除了留下深刻印象,还让我产生一种恍惚:这是给孩子的故事,还是给长大的我们的故事?如果说代沟是大人与孩子因年龄差异而造成的认知差异,那么《给孩子的故事》更像是我们大人与孩子之间特定条件下的“断代史”。用“断代史”虽有不妥之嫌,但我觉得它正好指向我们大人与孩子之间一段被割裂的光阴,以及“光阴里的故事”。
书中选编的故事,明显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大部分篇章的内容似乎盖上了王安忆的年龄印章。作为七零后读者,传统与现代迭加的一代,读这些故事,感觉在窥视比我小时候略远一段时间距离的人与事。对那曾经的碎片记忆,与似是而非的理解,重新显影与解读。如果不是文学爱好者,会否留下往事不可追、人心不古的慨叹与唏嘘?因为整本书的每篇文章,都让我读到了选编者的潜台词:不要忘记。这句正好回应了该书“序”中的一个观点:“……价值,这是选篇过程中,时不时受困扰的。……我们大人有什么比孩子更优越的认识?……什么样的故事不至于为他们不屑,看轻我们这些大人。”这种心态造成了该书选编上的一个姿态,让我怀疑的目光盯向“平等”两字。孩子们读了会不会说我们大人以为他们真的“少不更事”。选的过程,对于选编者来说,是一种回归、返观、备忘;对于孩子,则是通向远方的渠道,还是一种“补课”。但这里有个问题,作为受众的孩子,会如何解读,如何取舍?
“我要的是一种天真,不是抹杀复杂性的幼稚,而是澄澈地映照世界,明辨是非。”这是王安忆的初心之一。但我依然有些固执地认为,《给孩子的故事》属于孩子,又疑似给大人的故事。话又说回来,大人何尝不是特定环境下的孩子?
一代代人来,一代代人去。故事在变也未变,“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总有一些东西会突破时间的重围,展现它超越光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