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鼓舞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育中要善于鼓舞学生,要启发学生善于联想,在教学中要善于鼓舞学生,我们要用数学语言,善于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论在学习中和生活中,我们都要善于鼓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中的成功,感受到生活中的收获。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用教学语言,要善于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特别大。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学习。例如,在讲“一位数除三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出示题:266÷2,教师说:“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有勇气独立完成这道题吗?”当全班学生都做对时,教师又说:“你们真聪明!”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动,而且师生的情感得到发展。学生也会感知“老师对我们真好!”“我可喜欢学习数学了。”“我非常愿意学数学。”
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一名学生正确的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一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把问题回答正确,教师会说:“同学们,鼓励他!”全班同学会热烈的、带有节奏的鼓掌,有的老师还会用亲切的语调说:“回答得非常好!”“XX,今天表现真好!”我想,就这样一句话,会使这名同学全天都能愉快地学习,甚至,从此以后,他就非常喜欢数学了。
教育家赫洛克作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学习同一难度的内容。第一组为受表扬组,经常受到表扬,成绩扶摇直上。第二组为受谴责组,责备经常不断,这些责备,开始起点作用,后来就“疲”了,成绩就持续下降。第三组为被忽视组,只是在一旁静听前两组所受到的表扬与谴责,自己既得不到直接的表扬,也不遭受直接的谴责,学习成绩比前两组都差。第四组为控制组,既不给予任何表扬与谴责,也不让他们听到对前两组的表扬与谴责,学习成绩最差。由此赫洛克得出结论说:奖惩都是必要的,不给予奖惩会引起学习下降,而奖励比惩罚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大。
总的而言,我们老师在平常的教育中,要多点表扬学生,少点批评,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在教学中善于鼓励学生,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省心,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鼓励学生,要勤学好问,鼓励学生,要尊老爱幼,鼓励学生,要勤劳勇敢,幸福只会给予不怕劳动的人、多年忘我劳动的人。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在鼓舞中生活,我们的学生都在鼓舞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