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美文>>文章正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布时间:2017-12-3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陆婷

 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作为一个数学老师,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 10 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 10 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 10 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如果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课前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时,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这样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从而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

结论或计算法则。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在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

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 和 加在一起再同 相加,与先把 和 加在一起再同 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了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中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