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综合实践回归学生生活
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一、让综合实践回归学生生活的必要性
让综合实践回归学生生活是推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就课堂教学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开放性为特征,按照课本依葫芦画瓢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需要,只有在引入生活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其教学效能。就学生自身而言,学生现在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以后走进社会,学会生活。所以一切脱离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都是无意义的,所以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选取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
二、让综合实践回归学生生活的实施策略
1、立足学生校园生活
在本学期作为综合实践老师,我便选取“身边的一次性用品”这个主题让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现在,环保理念虽已日渐深入人心,可生活中环保行为的落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就是最明显的表现。本课从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次性用品方便袋入手,展开讨论。方便袋表面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却让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加快了地球资源的耗竭,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垃圾灾难。让我们摆脱“一次性用品”的诱惑,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美,寿命更长。这是一堂展示课,活动前我带着学生参观了我们美丽的校园,再以调查表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想研究、探讨的问题罗列出来。大家集思广益,毕竟学校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方。让学生有亲身生活体会,易于接受,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经过在学校的一系列调查研究以后,学生以统计表的形式统计得出学校方便袋的使用情况,并给出一些适当、合理的建议。
2、回归学生家庭
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也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让教育渗透到学生家庭生活中,可做到立体化的教育。这次活动,看似简单的小组展示其实前期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的舞台。课前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就小组研究的问题回归各自的家庭生活,在家长的帮助之下开展丰富的活动。学生分工明确,通过调查统计得出生活中家庭、邻居等塑料方便袋的使用情况。学生的调查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资料,他们深入自身家庭,通过自己的观察、统计得到成果,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塑料方便袋的有关知识。懂得节约资源,知道怎样做才是保护大自然的行为。
3、走进社会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社会调查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能力,是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校门,弄清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环保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第六环保小组的研究成果。他们不仅创造性的提出改进、开发塑料袋,使其更加环保的方案。还拟写了一份倡议书对全社会提出环保倡议。倡议中提到这样几点:
1.保护环境,抵制有毒塑料袋,尽量不使用有毒塑料袋;
2.不乱扔、乱用塑料袋,无毒与有毒塑料袋要区分;
3.对自己身边的人进行宣传,告诉人们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
4.每人提一个环保小建议,控制塑料袋的污染蔓延。
这四点倡议贴近生活且力所能及,使我们的对一次性用品的研究不仅仅止步于此,也使我们的研究自然而然上升到了环保层面。
曾几何时有人这样说过:“如果学校是一泓小小的清泉,那么生活就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课本上能够学到的东西往往是有限的,只有生活才是源源不断的知识的宝库,四季更迭,万物兴衰、日月星辰,无一不蕴含于生活之中。实践活动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社会实践的课堂永远不可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身边的小话题也有大学问,只要你有善于发现的眼睛。作为综合实践老师,也要牢记让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校,面向家庭,面向社会,最终回归学生的生活,才能使实践活动如生活般充满情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