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岩血色中,见信仰燎原之火 —《红岩》读后感 五(5)班 江欣怡
发布时间:2025-11-0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婷

于红岩血色中,见信仰燎原之火

——《红岩》读后感

洛阳中心小学  五(5)班 江欣怡

重读《红岩》,最震撼的并非江姐受刑时“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的铿锵呐喊,而是那些藏在字里行间、于平凡中彰显伟大的细节。小萝卜头宋振中,这个在监狱里长大的孩子,身高不足一米,却成了狱中最特殊的“交通员”。他用稚嫩的小手攥着皱巴巴的纸条,在牢房之间灵活穿梭,凭着孩子的天真骗过看守的眼睛。他或许不完全懂得“革命”二字的沉重分量,却清晰记得江阿姨的叮嘱,知道自己传递的每一个字,都能帮到那些为了“让更多孩子能走出监狱、上学读书”而奋斗的人。还有许云峰,当他被单独关押在潮湿阴暗的地牢,面对四面冰冷的石壁,没有沉沦于绝望,而是用指甲、用石块,日复一日地挖掘逃生通道。当通道终于打通,他却没有选择独自离开,而是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留在最危险的地方,用生命为大家争取转移的时间。

    这些革命者,并非天生的“超人”,他们也曾是有血有肉、有牵挂的普通人。江姐心里装着日夜思念的丈夫彭咏梧,每次收到远方的消息,都会悄悄摩挲信纸,眼中闪过温柔的光;成岗伏案写稿时,总会想起母亲叮嘱他“注意身体”的唠叨,字里行间藏着对家人的愧疚。可当个人安危与革命信仰站在对立面时,他们毅然将“大家”的未来放在“小家”的眷恋之前。渣滓洞的铁窗能锁住人身,却锁不住一颗颗向着光明跳动的心。他们在牢房里高唱《国际歌》,用歌声驱散恐惧、对抗酷刑;他们用暗号传递情报,用缝在衣物里的密信交换信息;他们甚至在除夕夜里,用省下的干粮拼成“革命胜利”的字样,在最黑暗的环境里,活成了彼此的光。

合上书页,指尖仿佛还残留着文字间的温度,这才真正读懂“红岩”二字的千钧重量:它是重庆红岩村的那块红砂岩,是革命者用鲜血染红的土地,更是一代代人心中永不褪色的信仰底色。如今的我们,早已不用面对枪林弹雨的考验,不用在酷刑与利诱面前抉择,但这份“钢铁意志”从未过时。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在工作中面临挑战时,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时,那些藏在《红岩》里的坚守与执着,总能给我们力量。让信仰的火种,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继续燎原,这便是对那些长眠于红岩之下的英雄们,最好的告慰。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