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11班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5-10-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晨

《童年》读后感

——黑暗中绽放的人性之光

高尔基的《童年》像一把锋利的雕刻刀,在我心中刻下了阿廖沙苦难却坚韧的成长轨迹。三岁丧父的他,被迫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暴戾的屋檐下。在这个“充满自私、贪婪与残暴的家庭”里,他目睹了人性的阴暗:外祖父因琐事毒打他,舅舅们为财产争斗,母亲在压抑中早逝……当同龄人在阳光下嬉戏时,阿廖沙却蜷缩在角落捡破烂谋生,甚至被赶出家门独自面对冰冷的世界。

然而,黑暗从未吞噬全部光明。外祖母阿库林娜便是那“穿透阴霾的微光”。她用善良的怀抱为阿廖沙筑起避风港,在油灯下讲述的民间故事成了他的精神食粮。她告诉阿廖沙:“生活不仅有苦难,还有善良与希望”。正是这份温暖,让阿廖沙在捡拾碎玻璃的掌心磨出血泡时,依然能“从土壤里生长出健康而富有创造性的力量”。合上书本,我抚摸着自己书架上崭新的文具,耳边仿佛响起阿廖沙的诘问:当我们抱怨作业繁重时,可曾想过有人连读书都是奢望?

他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习以为常的幸福——父母的呵护、明亮的教室、无忧的嬉闹。原来,童年并非必然甜蜜,它是无数人用抗争换来的礼物。

阿廖沙教会我的,不仅是同情,更是逆境中的姿态:纵使风暴撕扯翅膀,也要如外祖母所言,“怀着难以摧毁的希望,等待光明的苏生”。这份在荆棘里守护微光的勇气,将指引我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把每一个“此刻”都活成向上的台阶。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