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版《艺术新课程标准》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核心目标的引领下,为提升美术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打造高效美育课堂,2025年10月28日,洛阳中心小学美术教研组开展了以“解码植物染非遗:色彩教学中的跨学科实践”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张云老师在活动中聚焦《冷色和暖色》一课,探索非遗文化、色素科学与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
本次教研活动中,张云老师以教研组“植物染非遗跨学科教学”课题为依托,对《冷色和暖色》一课进行了创新设计。课堂伊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三原色、三间色知识导入,自然揭示“冷色和暖色”课题。在“认识冷暖色”环节,张老师不仅讲解红橙黄等暖色、蓝绿紫等冷色的视觉感受,还引入植物染料知识,让学生了解茜草、红花可提取暖色染料,靛蓝、蓼蓝能提取冷色染料,将色彩理论与植物染非遗文化初步关联。
为凸显跨学科特色,教师特别设计了“冷暖色的相对性”探究环节。通过展示淡紫色小花在绿叶(冷色背景)和红色花丛(暖色背景)中的不同视觉效果,引导学生理解色彩冷暖的相对性;同时延伸讲解不同植物染料的色素成分差异如何影响色彩呈现,让学生在艺术感知中融入科学思考。
作业设计环节更是将植物染非遗实践与色彩教学紧密结合。第一次作业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识别水彩笔或油画棒中的冷暖色;第二次作业则升级为“植物染创作”,要求学生用冷色调或暖色调的植物染料,染出心中最美的小裙子。学生在挑选茜草、靛蓝等染料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冷暖色知识,又亲身体验了植物染的独特工艺,实现了艺术表达与文化传承、科学探究的同步提升。
课后,美术教研组教师围绕“跨学科教学如何构建学习支架”“植物染非遗如何深度融入美术课程”等问题展开评课研讨。大家肯定了课堂中跨学科元素的有效融入,认为其既落实了2022版《艺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又契合教研组“解码植物染非遗”课题研究方向,为教师从“单一教学”向“一专多长”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同时,教研组也针对“如何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植物染科学原理的理解”“怎样丰富植物染创作的评价维度”等问题提出改进思路,为后续教研与教学明确了方向。接下来,教研组将继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集体备课实效,完善融入植物染非遗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丰富的校园美术活动,助力学生审美素养、实践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同步提升,让美育之花在跨学科实践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洛小通讯组 撰稿:张云 摄影:吴琳娜 审核:许晔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