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夏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停电来得猝不及防。空调的嗡鸣戛然而止,电脑屏幕瞬间漆黑。我像一条被抛上岸的鱼,在闷热的房间里焦躁不安。
就在这时,隔壁传来陈爷爷洪亮的声音:“都来车库乘凉……”陈爷爷已经摆好了他的“百宝箱”——一个掉了漆的木箱子。孩子们最先围上去,他变戏法似的掏出几个蒲扇,扇面上画着褪色的牡丹。大人们也陆续下楼,拖着折叠椅、小马扎。很快,以陈爷爷为中心,一个临时的小聚落形成了。
陈爷爷摇着蒲扇开始讲故事,说的是这条街的从前。他说这里原是一片荷塘,夏夜蛙声如鼓。“你们听。”他忽然停下,夜色深处果然传来几声蛙鸣,像是遥远的回应。他指着老槐树说:“这树是我结婚时种的,现在比我的头发还茂盛呢。”大家哄笑起来。
张阿姨端来冰镇绿豆汤,李叔叔抱来西瓜。碗勺碰撞声、欢笑声、蛙鸣声交织在一起。停电让所有现代娱乐都消失了,却让这些最原始的声音变得清晰动人。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找回了一些久违的东西——那种不需要WiFi也能连接的温情,不用屏幕也能看到的精彩。陈爷爷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说书人,在电力的空白处,为我们续接上了一条通往过去的线索。
如今,陈爷爷已经去世,那把蒲扇也不知所踪。可每个停电的夜晚,我都会想起那个夏夜。原来,最深切的小美好,往往藏在最不经意的“中断”里。当现代生活突然暂停,那些古老的情感便会自动续播,如同星光,永远在黑暗中等待被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