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六年级语文组的胡星燕老师,以一堂构思精巧、层层深入的《桥》公开课,生动诠释了“深度学习”的课堂样态。她巧妙运用致远课堂“初学—悟学—练学—拓学”四阶递进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由浅入深,从文本的表象走向精神的内核,为在场听课教师呈现了一场语文教学的思维盛宴。
一、初学:整体感知,搭建认知框架
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课堂伊始,胡老师并未急于剖析,而是复习导入回顾旧知,为学生搭建整体内容框架。根据板书提示,提炼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梳理小说内容。并从已学的第一个框架中启发学生寻找冲突。这一“初学”环节,如同一幅地图的概览,让学生对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有了整体把握,为后续的深度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悟学:聚焦冲突,品析人物精神
“悟”是课堂的灵魂。在整体感知后,胡老师将学习的焦点引向文本的精妙之处——矛盾冲突中品人物细节。她抛出主问题:“面对死亡威胁,小说中的冲突体现在哪里?”学生们在她的引导下,化身“小侦探”,在字里行间寻找。
悟冲突:学生们很快找到了“村民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之间的对比,发现了“党员排在后边”这一规定所体现的“公与私”的冲突,更揪心地发现了老汉对待儿子(“揪”“吼”)的情感冲突。
悟形象:聚焦主要人物,围绕老汉的神态、动作、语言,品悟老汉的人物形象。胡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小组讨论和品读交流。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读懂了文字,更“悟”到了文字背后老汉如山般镇定、一心为民的党员本色和不徇私情、深沉的父爱。人物形象在学生的感悟中,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模糊走向清晰。
三、练学:迁移运用,内化阅读方法
“学以致用”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在充分“悟学”之后,胡老师回顾小说阅读方法:找环境、理情节、寻冲突、品人物,设计了精准的“练学”环节,旨在将本课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她出示微型小说《玉米的馨香》,布置学生运用已学的阅读方法,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迅速进入角色,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入手,有理有据地分析人物形象。这一环节,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更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读小说”的金钥匙,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拓学:链接生活,升华主题价值
一堂好课,不应止步于文本。在“拓学”环节,胡老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她深情地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是否也有这样如老汉一般的英雄?他们是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言,从抗疫的医护人员,到戍边的解放军战士,再到身边默默奉献的社区志愿者……他们发现,“桥”的精神,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
最后,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木桥轰然倒塌,但人们心中竖起了一座伟大的桥?是谁?他是一座怎样的桥?”课堂在学生们的沉思与畅想中达到高潮,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整堂课,胡老师语言精炼,引导得当,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她不仅带领学生读懂了小说,更习得了读小说的方法。课后,听课老师们对这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胡老师的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尤其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和品析能力的培养,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洛小通讯组 撰稿:胡星燕 摄影:陈晨 审核:李玲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