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逐梦云溪》有感
——一条溪流中的家园情怀与文化传承
洛阳中心小学 六(9) 顾铄瑜
一条云溪河,代代好家风,不忘爱国志,深深家乡情……在这个暑假,《逐梦云溪》用一幅以白云溪为脉络的文化长卷,为我展现了常州千百年来形成的家风、儒风、校风与市风,使我受益良多。
白云溪,清澈的水中,交融了浩天明月与家乡的美景,承载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赞美,衍生出阳湖学派、常州画派、毗陵诗派等极具魅力的“云溪文化圈”。让王安石、苏东坡等士子明贤青睐的云溪,不再是随处可见的自然景观,已然升华为常州人特有的乡土情感和文化认同。
白云溪的两畔,有一门三院士的望族庄氏,有爱国坚贞的世家恽氏,有气节高尚的名门孙氏……更有千千万万普通的我们:虽身残但创立了常州第一个民间志愿者组织的王德林,三次救助落水儿童的“好大姐”薛巧真,照顾残疾大伯48载的好媳妇杨杏凤……一代代的常州人在故乡这片热土上,以世族家风作为榜样,更将平凡真挚的情感刻画进生活的点点滴滴。
白云溪虽然名字洁白,但其蕴含的精神却鲜红而激昂。路景荣留下“与妻书”奔赴淞沪战场;恽代英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瞿秋白在狱中写下绝笔诗后从容就义……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和爱国之情让我们明白这种红色血脉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需要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
当代的白云溪,用苏超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了常州敢闯、敢拼、永不言败的城市精神。虽身处低位,也不放弃;面对逆局,仍顽强拼搏!我们的球队如此,城市亦是如此。曾经的常州自辉煌到没落,但从未言败。引进新能源,投资石墨烯,发展特高压,几经风雨,成为响当当的新能源之都,万亿之城!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云溪,它是我们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家园。透过《逐梦云溪》的文字,我仿佛在与曾经的常州握手,并带着传承向未来的常州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