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老师以《玫瑰与教育》为名,书中的教育意象正如玫瑰:既温柔芬芳,亦带着锐利的刺。她提醒我们,教育之心当如玫瑰般“既温润又锋利”,这种双重品质恰是教育的本相。
她曾细致描写过:“我批改作文时,手中常备红蓝二笔:红笔圈点精彩处,蓝笔则勾出需要斟酌的句子。”如此温和的肯定与冷静的反思相结合,正似玫瑰那般温润中蕴藏锋利。我忆起某次公开课,老师面对学生一个新颖却不够严谨的答案,只赞道“想法真独特”,而回避了其中逻辑的模糊。当时课堂气氛看似融融,实则学生错失了一次思维精进的机会。我亦曾有过类似犹豫:为保护学生热情,常回避指出其思考中的纰漏,久而久之,却可能助长了思维的怠惰。
窦老师更强调教育锋芒的珍贵:如玫瑰之刺护卫尊严,教育中理性之刺则守护着思维的高贵。她书中曾记录一节语文课,学生讨论“愚公移山”时,一位同学大胆质疑:“愚公精神诚然可嘉,但效率问题难道不该考虑?”——老师立刻引导全班深究效率与精神传承的辩证关系,思维的锋芒由此擦出火花。此种教学实践,让我反思自己的课堂:多少次因追求表面的顺畅,而错失让思想在碰撞中升华的良机?将“锋芒”落于实处,是教育者更大的考验。它要求我们精准“下针”:既要直指问题核心,如点明逻辑跳跃、数据不足或认知偏差,又需避免挫伤探索勇气。
教育者若仅执一端,终难成就真实之教育。窦桂梅老师以“玫瑰”作喻,启示我们:温暖滋养心灵的同时,亦需用理性的锋芒磨砺思想的质地——只有如此双重奏响,才能让教育如玫瑰般既芬芳动人,又蕴藏着内在的力量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