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满重阳 孝润童心
洛阳小学一(3)中队 辅导员:徐敏洁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传说和习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认识孝亲敬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亲敬老的行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班会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
二、活动重难点
1.重点:
全面介绍重阳节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重阳节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孝亲敬老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和行动意愿。
2.难点:
如何将孝亲敬老的理念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践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孝亲敬老不仅是家庭责任,也是社会责任。
三、活动材料准备
1.课件展示设备
2.重阳节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3.制作手抄报的材料,如彩纸、彩笔等。
4.关于孝亲敬老的故事书籍。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段温馨的重阳节音乐,如《九月九的酒 》,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吗?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教师展示几张重阳节的图片,如登高远眺、赏菊、吃重阳糕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重阳节。
(二)重阳节介绍
1.课件展示
(1)介绍重阳节的名称由来和历史发展。讲解《易经》中对“九”的定义,以及重阳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
(2)介绍重阳节的现代意义。强调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以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性。
(3)讲述重阳节传说一“求寿说”。通过梁朝吴均的《吴均谐记续齐谐记事,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带茱萸囊等习俗的由来。
(4)讲述重阳节传说二“辟邪说”。介绍桓景为除掉瘟魔,访仙学艺,最终在重阳节成功降妖的故事,让学生理解重阳节登高避疫习俗的起源:
2.交流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自己从这些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感受重阳节传说中的美好寓意和文化价值。
(三)重阳节习俗
1.课件展示
(1)详细介绍重阳节的各种习俗。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讲解每个习俗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如登高可健身祛病、赏菊象征长寿、饮菊花酒可祛灾祈福等。
(2)展示重阳节期间各地的庆祝活动如乡村“晒秋”、菊花大会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重阳节的氛围。
2.体验活动
品尝重阳糕。为学生准备一些重阳糕,让学生品尝,了解重阳糕的制作方法和寓意。
(四)我们可以为老人做些什么?
(五)欣赏重阳古诗。
五、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回家后要为爷爷奶奶揉一次肩、捶一次背,帮妈妈做一次家务、做一张感恩卡、送一份小礼物、说一句感恩、唱一首感恩歌……本次班会活动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孝道的种子。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同学们会更加珍惜与长辈相处的时光,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孝道,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