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更需要被尊重——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发布时间:2017-10-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云

他们,更需要被尊重

——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洛阳中心小学  朱云

记得初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还是刚踏上教师岗位那一年,如今再次翻阅,心中依然感慨万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吴非老师从来不以成绩评论学生,不是为了保护“差生”的面子,而是他始终“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一位教师,他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最看重什么”令人深思,吴非老师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这些学生人格健全,懂得生活,他们会在某个你想不到的时候展现出特有的经验或智慧,而他(她)的这种特别之处有可能是大部分学生不具备的。”这一段话更是让我有所感悟。

诚然,班级中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成绩还是常常自然而然地成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加上每个人能力有大小,智商有高低,学生们最终会被划分到自己所属的等级中去。尽管一直倡导“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但教师对“差生”的轻看,对“差生”的蔑视,却在任何一个班级和学校都多多少少存在。

无论是轻看,还是蔑视,不仅剥夺了“差生”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同时也侵犯了他们做人的尊严。我们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尊严地生活着、学习着。一个不能使“差生”有尊严地学习的班级,绝非一个和谐民主的班级。当“差生”的尊严被漠视时,每一位教师都要拿出耐心和勇气,去正视、去纠正。

吴非老师特别反对“差生”一词。他认为,把学生分成优等生和差生,就跟社会上把人分成“富人”和“穷人”一样,庸俗不堪。把同一起点上的人分成几等,会给人的心灵造成严重伤害。不能否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正是这些差异需要教师去教育,去改变。如果学生没有差异,还要教师做什么?教育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细致的教化,不是简单的制作,更不能急功近利。对“差生”,应公正、平等,尊重他们的人格,遇到问题要予以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耐心和关爱去感化,去对待。

请相信,给他们更多的尊重,他们也将还你一份荣誉。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