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使人感受(丁雯)
发布时间:2024-12-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丁雯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提高:

一、体会情感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如《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篇课文通过小公鸡和小鸭子互相帮助的故事表达好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的思想感情要把握小公鸡和小鸭子的角色基调进行朗读。

二、扮演角色激发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 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三、因材施读设计朗读形式

朗读形式应根据不同性质的课文来设计。突破朗读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落与词语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加强识记,对思想性较强的课文有关主要段落应加大力度齐读,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意图。为了诱发灵感,活跃气氛凝聚感情,对句意连贯内在联系紧密的课文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使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发挥出读的效果。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