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数学教材的专业化解读》有感
偶然所知潘小福老师的这本书,读过之后,获益匪浅。
潘老师从三个视角四个篇章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解读,三个视角分别是高观点指导下的视角、数学思想方法的视角和教材编排体系的视角;四个篇章分别是内涵篇、方法篇、案例篇和答疑篇。我对其中的方法篇和答疑篇较为感兴趣,所以重点研读了这两篇章内容。
结合实际情况,方法篇我先阅读了四年级上册教材专业化解读这一板块。这一板块对教材进行了清晰明了的梳理,对教材的编排结构、内涵实质、学习难点、典型例题和课程整合展开了阐述。比如第一个“数与代数”领域,关于试商和调商的学习难点,解决了我多日的一个困惑:为什么有少部分孩子不试商就开始做题,导致最后的错误率很高?阅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明白了是我没有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在教学笔算除法时,我只考虑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孩子在计算时就缺乏了计算过程的感悟与语言表达。在练习时如果能多以填空形式如“笔算405÷83时,我们把除数83看作()来试商,初商(),应该调()”呈现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并让学生说一说,情况应该会大大改善。
在课程整合这一块,潘老师整合了班队活动课程和班级环境布置隐性课程,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结束后,在班级一角创建了“数学游戏擂台”,参与对象可以是个人挑战赛、小组对抗赛、男女性别赛;参与时间可以是周赛、月赛;参与级别可以是计算新秀赛、计算达人赛、计算王者赛等。这样的设置给我带来了几点思考:四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比赛的胜负,对游戏充满热情,我能不能借鉴这样的游戏也在班级设置这样一个舞台?不仅是专门安排时间的周赛和月赛,在下课之后,有这样一个“有益”的游戏,孩子们能边玩边学,在教室外面玩闹的现象可能也会有所改善。
在答疑篇这一板块,我对第一个问题:“口算乘法应从哪位算起”很感兴趣。班上有个别孩子不会做口算题,对此我一直很苦恼,不知该如何解决,潘老师的这篇答疑解了燃眉之急。书中阐述了戴老师的一个观点:“平时课堂中的口算训练与日常生活中的口算有很大的差别。日常生活的口算是没有算式的,结果往往通过大脑的思考以后脱口而出,在运算前不会在头脑中列个算式,而课堂中的口算则往往是将算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生“没有口算技巧”的根本原因就是用“动笔写”代替了“动口说”,戴老师建议强化听、试算训练。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我对今后的口算练习也有了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