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观察学生发现,一间教室里的学生分成以下几类:偷懒的大概占10%;做事拖拖拉拉、跟不上老师节奏的大概占12%;假装学习的占7%;模仿学习的占53%;而真正思考的大概只有18%。如果我们想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在问题设置方面,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作业可以布置一些趣味性题目,并且与本课主题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Unit6 Whose dress is this?在课前任务单中,加入了许多有关中西方派对文化的问题以及服饰相关的问题。课上的问题设置一定是基于学情的,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进行问题的分层,问题由易到难,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激励学生不断思考,产生思考的动力。有关这点,我在教学中做得并不到位,课堂上问题设置并不巧妙,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并没兼顾到中下游的学生。课后的问题设置要以练习最少的题量但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果。
其次在做笔记方面,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记一些例题,并在例题旁边加上自己的注解。向学生强掉有意义的笔记是自己记给自己看的,并且是为了避免之后遗忘所学的知识。
最后在评价方面,评价不是为了一锤定音,而是为了培养成长性思维。不要过于否定学生的错误答案,可以问问他是怎么思考的,并问问其他学生从这个思考过程中能提取出什么有价值的经验。经常询问还有没有其他思考方向,同一道选择题,学生抓到的关键词是不同的,解题的出发点也不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每个学生长出思考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