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学生大多不在状态。有几个学生一直在窃窃私语,多次提醒后,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反而更加不认真。而我感到自己越发暴躁,我完全被这几个学生困住了,在这个教室中的其他人在我的视线中都不存在了。我竭力地想将这几个学生拉回课堂,竭力地想要控制住局面,然而我的眼里越发只能看到这几个学生的错处。我带着沉重、愤怒、气愤的情绪离开了教室。课后回到办公室,我不禁反思,因为他们,我是不是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其他学生在这堂课上变得可有可无,而课堂应该要面对所有学生。
在《教学勇气》中,作者将师生关系类比成医患关系,老师责怪学生,就像是医生在抱怨来医院的都是有病的病人。确实,作为教师,我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师生关系的处理也是我的职责所在。对于处理与“有问题背景”的学生的关系,作者认为需要一种新的对学生内部状态的诊断:多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需要,少推卸我们对学生困境的责任,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仔细观察,这些上课窃窃私语、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一部分是学科成绩在班级后几位的学生,一部分是对于教材已经提前学习的学生。前者在班级处于边缘、常常被忽视,对于学习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或是想要借此引起老师关注。后者在班级处于中上等,对于课堂基础知识,认为已经掌握不必认真。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对于第一种学生,要提高学生自尊心。对于第二种学生,要设置一些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课堂要有层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