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洛阳中心小学一年级数学组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李彩芳老师执教《认11-20各数》。一数组全体成员参加听评课活动,研讨主题是“聚焦核心素养,探索数感培养的策略”。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0~10这些数,对10以内数的相关的知识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开展“开花数”的实践作业来巩固,并且发展学生认数的能力,应该说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数经验和学习基础。继续认识11-20各数,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应该都会,但是对于数的组成还不了解,对10根捆成一捆的实用性还很疑惑。怎样让学生感知10个一群计数的简便性,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计数单位“十”虽然在认识“10”初步渗透,但是一年级孩子对于一带而过知识并不能记得很牢,理解得很透。而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实效的组织活动也应该重点考虑。
教学中李老师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兴趣出发,带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11~20各数的组成,在多样化的读数里感受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在创意游戏和练习中提升学生数感。 课后大家积极研讨,一致认为李老师的课堂非常精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准确把脉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李老师在教学中始终“目中有学生”,把学生放在教学正中央,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如新课开始,因为前面有0-10的学习经验,有做开花数创意练习为基础,引导学生回顾反思“以前我们怎样认0-10?”“今天你想怎么认11-20?”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面。敢于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是老师早就对学生兴趣有准确把脉。又如读数练习中,老师提议“花式读数:圈、读、问”,学生化身小老师提问同学,瞬间自豪感倍增,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再如抓糖游戏,虽然是老游戏,学生在认识10时就已经玩过,不过当时要求“抓一把正好10粒”,而今天“抓一把估是十几粒”。以游戏为抓手,发展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形成数感需要反复多次的训练奠定意识基础。
二、聚焦新知核心问题,让学生可见的学。
冰山威武,但不要忘了冰山下的庞大系统。教学需要深入挖掘,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只有链接到知识的“内涵”,我们的教学才能走得更远,才更具生长力。本节课围绕核心问题:“摆12根小棒,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以“10个一就是一个十”为生长点的“圆心”,通过摆小棒、古人计数、生活中的数不断丰满对“满十进一”便捷性的认识。让学生明晰10根小棒如果不捆在一起就要一个一个计数,只有10根小棒捆成一捆、10个小石子堆成一个大石子、10块积木圈在一起计数才更为方便。凸显“十”作为一个新的计数单位的作用,体会“十进制”的美妙与价值。数感的形成基于学生直接或间接的认知经验,但又不能完全依赖经验,需要儿童多样化的素材感知和理性的思考。
三、指向新旧知识辨分,引导学生完整的学。
数的学习,如果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数和新学习的数没有形成非常清晰的对比和归纳,就会形成浅表性的学习状态。数的概念相互缺乏联系,不利于学生后续认知结构的完善,严重影响学生数感的发展。通过指向新旧知识辨分的问题设计,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打通概念之间的壁垒,就会消除学习中的困惑,促进学生建立关于数的体系化结构。本课教学中老师两次引导学生开展新旧知识辩分活动:第1次.“11-19这些数有什么相同?”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都有1个十”;第2次“11-20和1、2、3……10有什么不同?”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多1个十”。这两个问题设计要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启发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进行深度思考,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进而形成连贯性的认识。
总之,李老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重视数学知识抽象的现实情况,引导学生逐步感悟抽象思想,如此才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