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 确立质量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解读
王崧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出发,构建了素养型的目标体系。该体系由“总目标”和“学段要求”两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总目标”,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九年学习最终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属于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第二层次为“学段要求”,即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段具体应该达成的学业质量水平,属于语文课程的过程目标。最终目标统领和决定过程目标,过程目标支撑和指向最终目标,两个层次的课程目标都统一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这一根本教学目的。
01
总目标:素养立意,分类落实
2022年版课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一共分成以下九条:
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3. 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
4. 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6. 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形象思维能力。
7. 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8. 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9. 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制定,是对核心素养的具体化、类别化。其中第1条直接对应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凸显正确价值观的灵魂地位。
总目标的第2条、第3条,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文化自信”相对应。第2条侧重语言实践活动中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主要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第3条侧重语言实践活动中对当代文化生活、人类优秀文化的关注与理解,强调文化视野和文化参与。
总目标的第4条、第5条,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语言运用”相对应。第4条侧重语言实践活动中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要求初步领悟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为语言运用奠定基础;第5条侧重阅读与交流表达,要求在具体语言知识与规律的认知过程中掌握实践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运用策略有效阅读、运用口语有效交流、运用书面语有效表达等。
总目标的第6条、第7条,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思维能力”相对应。第6条侧重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感性思维,强调语言的直觉经验与想象创造,其核心是提升形象思维能力;第7条侧重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理性思维,强调思维过程中的思辨特性,以及崇尚真知的思维态度,其核心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总目标的第8条、第9条,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审美创造”相对应。第8条侧重语言实践活动中促进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美的感受,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美的感悟和鉴赏,其核心是丰富审美体验;第9条侧重语言实践活动中促进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注重多种形式的审美表达与表现,其核心是创造美感对象。
以下我们列表说明:
表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简要说明
总目标 | 对应的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 对应的核心素养要素 |
第1条 | 立德树人 | 凸显正确价值观 |
第2条 | 文化自信 | 侧重文化传承 |
第3条 | 侧重文化参与 | |
第4条 | 语言运用 | 侧重语言梳理 |
第5条 | 侧重语言表达 | |
第6条 | 思维能力 | 侧重感性思维 |
第7条 | 侧重理性思维 | |
第8条 | 审美创造 | 侧重审美鉴赏 |
第9条 | 侧重审美表现 |
当然,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每一个方面既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又与其他几个方面相互依存,呈现一种多维关联、有机统一的状态。相应地,总目标的每一条也都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存在关联。例如,总目标第1条直接对应的是立德树人,但同时也对应着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其他方面。因为,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主要是通过以文化人来落实的,文化自信是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最重要的载体;而语文课程的立德树人,必须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在丰富多彩的语言理解和运用中加以实现。同时,立德树人需要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需要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比较、辨识、判断,又跟思维能力息息相关。而语言文字的审美价值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涵,也是重要内驱力,因此,它们跟审美创造也密不可分。总之,就内在逻辑看,总目标的每一条都对应着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所有方面,只是在发展核心素养过程中,它们各有其侧重的价值和使命。
02
学段要求:任务为纲,板块递进
2022年版课标依据“六三”学制设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四个学段要求,学段要求是对课程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体系化。跟总目标的分类标准有所不同,2022年版课标对每个学段具体要求的表述,不再依照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类设定,而是参考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分类标准,并适度归并、简化了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将每个学段要求分成四个板块加以表述,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在分块表述的基础上,最后提出每个学段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上的总体要求,凸显学段任务的育人功能。
要正确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学段要求,必须关注以下几个要点,现列表加以简要说明:
表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小学阶段学段要求简要说明
学段 板块 | 第一学段 | 第二学段 | 第三学段 |
识字与写字 | 1. 识字能力:学习独立识字。 | 1. 识字能力: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 1. 识字能力: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
2. 识字数量:识字1600个,写字800个。 | 2. 识字数量:累计识字2500个,累计会写字800个。 | 2. 识字数量:累计识字3000个,累计会写字900个。 | |
阅读与鉴赏 | 1. 朗读能力: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1. 朗读能力: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1. 朗读能力: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2. 默读能力:学习默读。 | 2. 默读能力:初步学会默读。 | 2. 默读能力: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 |
3. 整本书阅读:尝试整本书阅读。 | 3. 整本书阅读: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 | 3. 整本书阅读:阅读整本书,把握主要内容。 | |
4. 背诵积累: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 4. 背诵积累: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 4. 背诵积累: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 |
5. 阅读总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 5. 阅读总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 5. 阅读总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 |
表达与交流 | 1. 口语交际:初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 | 1. 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他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转述。 | 1. 口语交际:注意语言美,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转述。 |
2. 写话习作: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 2. 写话习作: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内容写清楚。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 2. 写话习作: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 |
梳理与探究 | 1. 知识整理: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 | 1. 知识整理: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整理学过的字词。 | 1. 知识整理: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 |
2. 活动体验:参加校园、社区等活动,用口头或图文方式表达活动体验。 | 2. 活动体验:学习组织语文活动,尝试用多种媒介呈现观察与探究所得。 | 2. 活动体验:策划简单的校园和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 |
3. 问题解决: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提出相关问题并参与交流讨论。 | 3. 问题解决: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 3. 问题解决: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 |
立德树人 以文化人 |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 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 |
01
学段要求是对总目标的具体化
2022年版课标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一共分成四个学段,每个学段分成四个板块,每个板块又分成若干要素。所有这些板块与要素,都紧扣课程总目标,是对九条总目标的具体化呈现。以“阅读与鉴赏”板块为例,该板块以阅读学习为中心,涉及“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等六个学习任务群。而其中所设置的学习要求,涵盖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所有总目标。
譬如,阅读革命文化教育文本,提升学生的革命文化修养,有助于第1条目标的达成;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本,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有助于第2条目标的达成;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助于第3条目标的达成;在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用规律,有助于第4条目标的达成;在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策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有助于第5条目标的达成;以文本的阅读与鉴赏为基础,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助于第6条目标的达成;以文本的阅读与鉴赏为基础,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提升思维品质,有助于第7条目标的达成;通过阅读与鉴赏,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有助于第8条目标的达成;通过阅读与鉴赏,学习发现作品的形象美、情感美、意蕴美,涵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助于第9条目标的达成。在对总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上,其他板块同样如此。
02
学段要求在横向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正因为学段要求是对总目标的具体化,所以,从横向的角度看,学段要求的四个板块之间有着高度的逻辑关联性。2022年版课标,将每个学段的要求都分成了四个板块。其中,“识字与写字”是其他三个板块的基础。一方面,没有一定的识字量作支撑,就无法进行阅读与表达;另一方面,没有观察与积累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对其分类梳理,更不可能深入探究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和智慧。“阅读与鉴赏”板块,一方面巩固了“识字与写字”,因为只有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在不断复现的汉字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识字量才能进一步扩大,识字能力才能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该板块也为“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素材与相关经验,有助于学生梳理并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精神世界。“表达与交流”板块,则是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真实运用和交际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识字与写字”的收获,促进了“阅读与鉴赏”的深化;同时,也为“梳理与探究”提供了语言运用经验的积淀、语言文字知识的储备以及跨学科学习能力的支撑。而最后设置的“梳理与探究”板块,则是对其他三个板块的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和能力拓展,有助于学生在反思、梳理语文学习过程中,使掌握的语文知识结构化、习得的语文能力体系化,综合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学段要求的四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各自承载着明晰的阶段性学习任务和目标;又相互联结,共同支撑着各类学习任务和目标形成合力,指向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03
学段要求在纵向之间具有明晰的层次性
从纵向的角度看,四个学段分成四大板块,每个板块的层次性是非常明晰的。第一学段每个板块的要求处于奠基层次,强调的是语文课程最基础的知识、最基本的能力、最必需的习惯、最常用的方法、最根本的情感与态度;第二学段每个板块的要求处于承接层次,既是对第一学段要求的巩固与升华,又是对第三学段要求的铺垫与支撑;第三学段每个板块的要求处于相对熟练、基本掌握层次,也有部分板块的要求处于进一步深化与提高的层次。从具体维度上看,每个板块在每个方面的要求设定上,具有非常清晰的梯度性。以“阅读与鉴赏”板块中的“默读能力”为例,第一学段的具体要求是“学习默读”,难度和要求都是最低的,属于默读的起步阶段;第二学段的具体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难度和要求显然有所提高,但属于初步掌握阶段;第三学段的具体要求则是“默读有一定速度”,这是在初步掌握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因为速度不仅跟默读方法和技巧有关,也跟默读目的和专注度有关,还跟默读背景和前理解有关,属于默读的较高阶段。
总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由此演绎、细化而成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学段要求,同样是一个相互关联、秩序清晰的整体,它们贯通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水平,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进的质量标准和衡量尺度。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
转自 | 《小学语文教师》第5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