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文章正文
洛阳中心小学五、六年级开展语文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3-10-2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玲霞

贯彻落实“双减”与新课标精神,扎实推进“30+10讲练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进一步打造“致远”课堂,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伴着秋日的暖阳,10月24日,全体五、六年级语文老师齐聚六9,观摩了虞苗老师和六9孩子们共同呈现的研讨课------《书戴嵩画牛》。

《书戴嵩画牛》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述了一件趣事: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有一天在曝晒书画时,一位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斗牛图》,发现戴嵩把牛角斗时收缩着的尾巴画成翘着的尾巴,杜处士觉得牧童说得对。苏轼通过这篇文章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虞老师上课一开始的导入就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她采用谈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老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即读准、读通、读懂。把方法先教给学生,再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进行学习,在多形式朗读中,无痕绳头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虞老师紧紧围绕杜处士和牧童两者不同的反应,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两个人物的不同形象,并通过朗读、范读、表演等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学变得趣味十足,学生也学得不亦乐乎。在课堂的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学生都很想知道“戴嵩真的画错了吗?””牧童说的对吗?”,于是老师出示现实中斗牛的照片,揭秘“斗牛时牛的尾巴究竟是怎样的”,学生最终明白了原来苏轼想要解释的道理不仅仅在于“耕”与“织”,更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含了本文要探讨的艺术。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课后,全体六年级语文老师共同参与研讨,大家各抒己见,力求课堂精益求精。“独行速,众行远”,每一次的研讨活动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在活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打磨,希望通过研课磨课,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洛小通讯组   撰稿:李玲霞  摄影:潘姣   审核:徐丽红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洛阳中心小学五、六年级开展语文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3-10-2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玲霞

    贯彻落实“双减”与新课标精神,扎实推进“30+10讲练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进一步打造“致远”课堂,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伴着秋日的暖阳,10月24日,全体五、六年级语文老师齐聚六9,观摩了虞苗老师和六9孩子们共同呈现的研讨课------《书戴嵩画牛》。

    《书戴嵩画牛》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述了一件趣事: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有一天在曝晒书画时,一位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斗牛图》,发现戴嵩把牛角斗时收缩着的尾巴画成翘着的尾巴,杜处士觉得牧童说得对。苏轼通过这篇文章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虞老师上课一开始的导入就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她采用谈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老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即读准、读通、读懂。把方法先教给学生,再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进行学习,在多形式朗读中,无痕绳头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虞老师紧紧围绕杜处士和牧童两者不同的反应,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两个人物的不同形象,并通过朗读、范读、表演等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学变得趣味十足,学生也学得不亦乐乎。在课堂的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学生都很想知道“戴嵩真的画错了吗?””牧童说的对吗?”,于是老师出示现实中斗牛的照片,揭秘“斗牛时牛的尾巴究竟是怎样的”,学生最终明白了原来苏轼想要解释的道理不仅仅在于“耕”与“织”,更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含了本文要探讨的艺术。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课后,全体六年级语文老师共同参与研讨,大家各抒己见,力求课堂精益求精。“独行速,众行远”,每一次的研讨活动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在活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打磨,希望通过研课磨课,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洛小通讯组   撰稿:李玲霞  摄影:潘姣   审核:徐丽红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