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校本研修>>文章正文
“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主题培训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23-07-0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严佳佳

一、学习笔记



二、学习心得

陶静:

6月14日我在线聆听了吴刚平教师的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讲座,我对《新课标》 有了进一步认识,深刻领悟到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机融合。在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更高的标准,促使我们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学生

二、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有数学学科本质、利于末来学习的结构化的教学体系。在广度上,要了解知识的来源和学习需求,和旧知、新知的关联。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和关联性,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深度上,强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建立有意义的知识结构,这也更容易掌握知识,脉相承。

三、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去思考和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教学活动等。如果课堂上的出现了多个精彩问题,那么可延伸到课后,让孩子们合作挑战自己的问题,建立学习圈,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开设发布会,表达补充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有一些短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长研究,积累知识来研究。通过提问、解问、拓问,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孩子发挥能动性,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朱丹萍:“学会”到“会学”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收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会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学知识的过程。

为了落实中央新精神,适应教育发展新需要,迎接时代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要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转变,变革教学方式迫在眉睫。

叶圣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要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体验、反思等基本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具身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要从学科“探究”走向学科“实践”,这就要求学生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不仅在记中学,学习学习知识,更要在做中学,悟中学,学习学科方法和学科意义。 “结构化的知识才是最有力量的知识”,新课标倡导以大概念将学科知识结构化,解决了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学科整合,可以是学科内的综合,强调学科内知识的统整;也可以是学科与学科的综合,强调跨学科的统整。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严佳佳:从知识传递走向知识建构

6月10日下午,我和洛小数学课题组的其他小伙伴一起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老师的讲座。吴老师深入浅出,指出了当代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强调了一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强调了新课标落地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带领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的产生过程是极其漫长且艰难的,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应该太顺利,而应该尽量还原原始的探究背景与探究目的,让学生经历贴近真实的探究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能力的提升。这也就是吴老师所说的,人类已有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孩子未来要面对的问题是无限的。学生要学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探究的方法。

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起点,所教学的知识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因此许多家长都认为小学教育不重要,甚至很多教师也认为小学的内容最不重要。其实,这些想法都是知识传递的模式下会产生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是知识的建构!小学所教学的内容虽然简单,但知识的产生过程、探究的方式、学习的方法等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作为新一轮课改的一线教师,必须意识到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必须从知识传递走向知识建构,必须给予学生面对未来未知世界的底气!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