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觅渡》有感
发布时间:2023-10-1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黄晓波

观《觅渡》有感

洛阳中心小学六7  上官晨希

 

《人杰鬼雄》的压卷之作《觅渡》,是一篇评价瞿秋白的散文。秋白去世半个世纪了,为什么人们至今为止永远怀念他,纪念他?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还是因为他的从容赴死?当然有这些因素。而梁衡在散文中却绕过这些,突出地评述了秋白对生、对死、对名的态度。

电影中有一段瞿秋白、张太雷和恽代英站在觅渡桥上看烟花的画面,在这些唯美画面的背后,是“常州三杰”与家乡的羁绊,为国家的忧虑。“觅渡”不仅是一座桥的名字,而是为国为民求出路,选择走出家乡、离开亲人的青年人,身怀坚定的信念,寻觅家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瞿秋白,在这么短暂的人生中,给历史留下了多少光辉。他,一位文弱的书生,似乎天生就是为文而生的。坐在觅渡的小船中,行驶在人生的河流上,作家、翻译家、政治家、医生,这些名誉就在彼岸散发着金色的光芒。

瞿秋白一身中式黑色对襟衫、白色抵膝短裤、黑袜黑鞋,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来到中山公园凉亭。瞿秋白整一整衣衫,背手挺胸,两腿分叉,面带笑容,留下遗照。然后,他背北面南坐定,自斟自饮,旁若无人。酒兴中他又高唱《国际歌》、《红军歌》数遍。

一个人的价值,无论是高原还是目前都应该是至少对得起自己的,对得起他人的,可是秋白先生对不对得起自己,我们没法全面考证,对不对得起他人想必也一定,有所得失,但是秋白线上对祖国的建设和贡献,乃至那种最后时刻的奉献是无法磨灭的,是有目共睹的。如果秋白先生今生对得起一个人,那可能就是他的祖国吧。

先辈们已然为人民的生活做出了极大贡献,现在,时代的火炬交到了我们年青人的手中,我们定不能辜负前辈的努力,全面发挥我们的实力,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盛,也同时向世人们证明马克思主义道理才是中国真正该走的路!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