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三院文化 活动快讯 七彩队日 家长学校 班主任俱乐部 队员充电站 首页
活动公告: 三(10)道德讲堂《好习惯善善》洛阳中心小学开展民间故事演一演比…“阅神话,巧创作”“书香润童心,悦读筑梦想”洛阳中心小学举行新学期班主任(辅…让法治的种子在每个孩子心中生根发…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少先队>>七彩队日>>主题队会
培养团队精神 增强合作意识(六11)
发布时间:2023-05-25   点击次数:   作者:高英菊   来源:原创

培养团队精神  增强合作意识

                                 六11中队  

一、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种精神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

2.主题解析:

1)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小学生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和质量。

2)培养社交技能: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小学生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社交技能,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3)增强自信心: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小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肯定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社交技能,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班会目标

1.通过此次班会增强集体荣誉感,形成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2.在活动中感悟与人合作的方法,学会与人合作。

3.懂得合作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同心协力促进团体的进步。

三、   班会准备

1.准备好活动所需的道具,多媒体等。

2.将学生分好组。

四、活动过程

环节一: 故事引入

活动1:听故事《三个和尚》

边听边思考:

1.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原因是什么?

2.他们应该怎么做?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原因是他们都不愿意去做,想把事情都推给别人。他们应该都学会合作。

活动2:说一说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合作来完成?

(阅兵仪式,拔河比赛,跳长绳,两人三足)

活动3:说一说

通过听故事,看图片,你知道什么是合作?

合作就是,人与人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行动、方式。

设计意图:

直入主题,感受班群众就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家,每个人都是家中的一员。我们班集体是一个大团队,我们人人都要出一份力,遇到事情,不要互相推脱,才能把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为最优秀的班集体。

环节二:讨论环节

活动1:你有过和同学一起合作的经历吗?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吧。

1.和同学合作出板报。

2.在接力比赛中,和同学一起为班级增添荣誉。

3.和其他同学相互配合,把班级卫生搞好。

活动2:出示资料

这两位同学的做法,对吗?你会怎么劝他?

(同学们都觉得这两位同学的做法不对,他们没有团队意识,不懂得和他人合作,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活动3:班级是一个大团体,我们小组就是一个小团队,下面请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一下: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合作,才是一个优秀的小组?(我们可以从纪律、学习、卫生、活动等方面来讨论。)

设计意图:

感受群众的力量,只有大家团结一致,才能创作新的奇迹。在资料片段中,体会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总是一味地宣称自己的重要性。

同学们说的这些都是合作,我们为了自己班级的荣誉,努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互监督、相互配合,为班级贡献一个力量,这样才能为我们小组,为我们班级建设成一个优秀的小组。

环节三:趣味游戏

接力游戏(团队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同学玩得真是热火朝天呀!学生们在宽松愉悦的游戏中体会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战胜一切。烘托气氛,是学生更加坚定班群众生活带给我们大家无限的乐趣,我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感受成长的快乐。

环节四:畅所欲言

通过这节班会,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受?

不同的分工,同学们各司其职。

五、活动总结

这次班会所涉及的资料比较多,在准备过程中,每个环节小干部都能够提出合理化推荐,并且进行及时修改。这样,我们的主题班会,才能够很顺畅地一个资料之后一个资料地有序进行。在资料的安排上,是由浅到深设计意图,学生对团结合作理解不断加深、不断加强,在不断地发生着新的认识。后面的几个环节就把学生带回到生活中来,是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自己团结合作的身影。同时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识,让自己成为,一个善于与人合作,有团队精神的人,在班级中自觉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我们的班集体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