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于这观点,我是很赞同的。但我觉得要摇动,要推动,要唤醒,首先要亲近。而亲近孩子,唯有尊重先行。孩子与我们交往时,我们不仅要表达”尊重“他们的意愿,还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尊重。
书中写到小豆豆来到巴学园见校长时,小林校长听她说了四小时的话。过程中小林校长边听边笑着,点着头回应着,有时还会问:“后来呢?”小豆豆畅所欲言。四小时的倾听,不仅给了小豆豆自由说话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给了她满满的尊重。小林校长把年幼的小豆豆当作一个平等的、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他没有敷衍,没有评价,有的只是有兴趣地倾听,这让小豆豆觉得被理解,被尊重。她对校长的信任也是从这四小时的尊重中扎根生长起来的。
倾听,是人与人沟通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可是,沟通失败在我们与孩子打交道中时常发生。看完《窗边的小豆豆》后,我重新回顾了一次次沟通失败的经历,隐约地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不要说四小时的倾听,有时甚至四分钟都难以做到。我们总会以各种各样的忙来作借口,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倾听。有一次中午休息的时候,我的女儿笑着跟我说:“妈妈,我表演你平常的一个对话给你看。”女儿表演完后,就咯咯地笑起来。而我却笑不起来了,我强装微笑地问:“我真的这样说过吗?”女儿天真地说:“真的!”听完女儿的回答,我顿时感到很内疚。回想当时,我被烦躁的情绪笼罩着,我只想让她赶快吃完饭,却根本没怎么听她讲话,完全忽略了孩子迫切想与我分享有趣经历的心情。看着女儿的笑脸,虽然她没有埋怨我,但我想,她当时肯定很难过。其实,饭吃慢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说不定孩子与我分享后,带着愉悦心情会吃得更快。
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全心全意,悦纳孩子的天性,修炼成为孩子们喜欢亲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