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一开篇就写了小豆豆原来学校的老师对着小豆豆妈妈怒斥孩子在课堂上的种种罪行,要求小豆豆转到其他学校。实话说,看着老师描述小豆豆在课堂上的表现,她真的是一个调皮的小姑娘。就这么一个传统眼光看来是问题学生的小孩,妈妈没有一句呵斥和指责,她理解小豆豆并悉心呵护她,害怕这个事情让小豆豆留下自卑的阴影,四处奔波为她寻找能理解这个孩子天性的学校。直到小豆豆二十岁以后,妈妈才告诉她当初是被退学的事实。
小豆豆在巴学园上学以后,天性尽显。她还是那个活泼的不像一个平常安静女孩子的样子,她会去粪坑里面掏钱包,跳报纸堆结果掉进了粪坑,自问我作为一个妈妈,看到哪一种,大概都很难接受。反思我们在日常的教育中,给孩子设了太多的限制,但这种限制的度其实真的是很难把握的,有一些条条框框束缚了孩子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所以在以后的陪伴日子中也是要不断试错来平衡的。
书中还讲到小豆豆有一次参加庙会想要买小鸡,尽管爸爸妈妈跟她说了小鸡养不活而拒绝了,但是小豆豆执意要,爸爸妈妈最后还是给她买了。结果过了5天以后,两只小鸡都死了,小豆豆因此第一次体会到了“别离”,她自己在院子里把两只小鸡埋葬了。所以有些事情,大人的经验可以传递给孩子,但孩子也不一定能接受,我们所能做的,大概就是在能力范围内给他们提供支持,而且远不止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虽然书中没有再描述这以后爸爸妈妈跟小豆豆说了什么,但是可以想象,绝对不是有些家长会不经思考脱口而出的“看吧,我早告诉过你了吧!”孩子这时候更需要的是情感支撑和复盘。对于孩子来说,强化好的行为是在他们做对事的时候,而做错事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却是拉进彼此距离最好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