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要尊重学生,不要像任性的父母按自己的好恶打扮儿女。为此,我们特别要求教育者识别他本人的癖好,当学生的行为与他的愿望不一致,而在两者之间又不存在带有实质性的优劣时,他应当慎重考虑。
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童文洁说的那段话正是大多数父母支配孩子的典型体现:“你进不了前100名,就考不上重点中学;考不上重点中学,就上不了重点大学;上不了重点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在对孩子未来的判断中,孩子的父母剥夺了孩子为自己决定的权利,同时也为自己的行为觉得合情合理,但殊不知自己在和孩子的关系中,已经渐行渐远,看似顺心如意、平静的生活下,暗藏着孩子暗暗的较劲。看到这部电视的时候,我们应该醒悟过来,我们不能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对孩子的生活指手画脚。我们应该俯下身来,和孩子一同交谈、同经历,在适当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为孩子指点迷津,教会孩子生活的本领,辨别生活本色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在于“生活”,为孩子当下的学习生活,为孩子走出校园之后的生活。怀特海说:“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教育最失败的现象莫过于老师一味地倒水,学生成了一块吸水的海绵。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总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全神贯注的听课,把我们教授的知识全部吸收,其实对于每个孩子,他们的接受能力不同,我们不能“一锅端”,把我们自己的教学愿望强加在他们身上。让每个孩子自然的生长,并对其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孩子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