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切磋各千秋 异构巧妙显智慧
——洛阳中心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10月26日,在秋雨绵绵中,六年级的两位语文教师率先拉开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的序幕,让教师们在“同课异构”中碰撞出不同的教学思维火花。参加本次活动的有高学部朱伟副校长、教师中心邓瑞芳主任,六年级学科组长徐丽红老师以及学校各年级语文教师以及青年教师,大家齐聚三区四楼,享受语文教学带来的乐趣。
本次教研课由潘姣、臧静两位老师共同承担。 两位老师都以《桥》这篇小说进行同台教学,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在自主备课的前提下,精心打磨,最终在校内进行晒课,让我们看到了两堂精彩纷呈又各具特色的课。
《桥》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两位老师都抓住了单元目标,钻研教材,课堂有的放矢,充分发挥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敢于创新,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却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情节,耐人寻味。
第一位执教的是潘姣老师。整节课下来,潘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能循序而导,在潘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充满了自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潘老师能充分尊重并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题,直观明了地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可怕和危机,为初步了解小说人物关系,感受人物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潘老师教态自然、亲切,整节课体现了潘老师高超的语文素养。
第二位执教的是臧静老师。臧老师善于整合资源,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关注了环境、人物和情节。从“咆哮”、“狞笑”等描写洪水的词语、句子入手,将环境、人物、情节像一根线串联起整个故事,贯穿整个课堂。于云淡风轻中显示出深厚的教学功底,通过耐心细腻的朗诵指导,让学生感受到了洪水的肆虐!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公开课后,在教师中心邓瑞芳主任的组织下,两位老师谈了谈自己的授课思路和教学反思。接着大家对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点评,大家畅所欲言,见解独到,学习优点,弥补不足,使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受益匪浅。最后由洛阳中心小学朱伟副校长对两位上课老师做了细致入微的点评,并且阐述了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意义,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同课切磋各千秋,异构巧妙显智慧,我们会抓住这次互相学习的机遇,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以创建“新优质学校”为目标,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洛小通讯组 撰稿:高英菊 摄影:顾丽芳 审核:邓瑞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