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么把班主任的工作做好,我在反复阅读了班主任工作概述后,觉得以下内容可以关注。
首先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级组织的领导者,还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艺术家)。人际关系的确是一种艺术。之前遇到的学风、纪律比较差的班级,学生之间必然有一些不良的人际关系存在,一个班可能有四五对“死对头”,下课、打扫卫生时、课间操活动时、放学时,只要在比较自由或者没有老师看到的场合,这些人必然会发生矛盾,由口角冲突上升到肢体冲突。这些人在无形中也给其他同学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所以班主任需要把协调人际关系当成一门“主课”来对待。
而班主任工作要求我们: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研究学生的交往需要及能力的差异性,指导学生避免和解决冲突,建立积极的交往环境;设计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形成一个相互渗透、交互作用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的交往网络;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那这就说明对待“死对头”学生们不能采取隔绝式的教育方法——比如勒令两个同学不许跟对方讲话,谁先 跟对方讲话谁就要为之后发生的矛盾负主要责任。学生们是有交往需要的,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个残酷的现实状况:成绩、能力、纪律表现的差异过大的同学之间,是无法产生友谊的,好学生只会和好学生玩,后进生只会和后进生玩。而会成为“死对头”的学生基本都是后进生,如果隔绝对方,那他们的交往需要就得不到满足——因为他们本来也只能找同样是后进生的那几个人做朋友。
再说说为什么往往是后进生会成为“死对头”并且闹出口角和肢体冲突,因为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比较差,好一点的学生有的会处理人际关系、有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好、有的自尊心高不愿意与对方歇斯底里冲突;而后进生往往因为不适度的自尊心,根本没有办法容忍自己有一点点的“吃亏”,也根本没办法理性看待双方的矛盾。这纯粹是能力问题,他们没有这个能力。班主任需要花一点时间,讲明道理;当然了,我遇到的后进生一开始根本不服气老师的评判,都认为对方错、自己对、自己委屈,甚至把“案件”追溯到幼儿园时对方欺负了自己的事上。班主任就事论事划出时间界限、不要带有色眼镜、讲清楚人情世故和道理,尤其不要责骂,一般后进生也能信服。当然,他们不会只发生一次冲突,这是一个反复讲清道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