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读后感2
本书中有这样一篇: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追求教育的终极价值。
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为时尚早。这篇文章的阅读,让我联想到了另外一位大家:王国维。
王国维对于学习三重境界的解读,是我在中学阶段听老师讲起的,我认为小学阶段尝试让学生们了解一下未尝不可。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受,十多岁的孩子应该理解不了。但是他们应该要对自己的学习生涯有清晰的认知和规划了。我不止一次在班里讲过,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读书阶段要学习课本知识,工作以后要学习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人的一生是离不开学习的。如果学生能尽早对自己的学习及未来的学习生涯有合理清晰的规划,相信一定能建立起主观能动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不悔还不曾达到,人憔悴却是真的。往往作业拖拉的,永远都是那么几个人,搭班老师经常聊起的,也永远都是这么几个人。这些同学离第一层境界还差的很远。能做到“不悔”的,一定是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的,这对于五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显得有些遥远,作为老师,只希望能让他们在课堂上能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为学至简谈何容易,学生要摸索,老师更要探究。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决不奢望孩子们能达到这样一重境界,老师自己能否达到也未可知。不过我认为适合孩子的是苏教版这样螺旋式结构的教材编写形式。第二年教五年级,有了些闲暇功夫去了解了一下二三四年级的教材内容,发现很多知识在以前的学习中是涉及到的,然而在学习重复的内容时,学生们都很茫然,感觉对于这些知识点都非常陌生。课前的唤醒记忆不应该让教师来简单地回顾几个题目,应该让学生们提前去自己回顾。课前预习不仅是预习新的知识,也应该去回忆与新课有关的学过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