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栏目观后感
五7曹雨佳
今天我观看了江苏教育频道网站中《成长》这一板块,其中我对电影早读之少年的你比较感兴趣。这部电影我之前看过,是以校园霸凌为题材,看得我很震撼,有感动,有惊喜,也有心痛。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心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陈念,在同校女生胡小蝶因校园欺凌跳楼自杀后,成为了新一轮的欺凌对象,不断遭到以魏莱为首的三人组的霸凌。多次忍让之后陈念选择报警,魏莱三人虽被开除,但她们的报复也使陈念不敢回家。一次偶然中陈念邂逅了名为刘北山的小混混,两个人达成约定……
校园欺凌在我们身边常常发生。很多遭遇校园霸凌的同学,因受到别人的胁迫不敢报告老师和家长,但我觉得大可不必害怕,我们要相信邪不压正,及时报告身边的人,千万不要轻易向恶势力低头,也千万不要有羞耻感,因为错的不是你,而是对你进行欺凌的人。在这部影片中陈念的妈妈和陈念的关系很好,虽然她没有尽到照顾女儿责任。生活中有的父母可能觉得陈念的学习很好一点都不要父母操心,有的父母会想为了抓好学习,孩子已经不想听我的话了,等到上了高中能像陈念一样打个电话给我,那我就太满足了。
作为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我认为陈念的母亲营造出了女强母弱的关系,很值得一些家长去学习。成年人总是觉得自己必须比孩子牛,必须比孩子有权威才有资格去教育孩子,甚至有很多家长越是感觉到自己权威不够,不够优秀,越是变本加厉的强化自己的权威,让孩子受到更大伤害。但是陈念的妈妈完全没有这样。她知道自己无论是婚姻还是事业都不成功,但她没有因此而产生对自己女儿面前失去权威的恐慌。她选择主动接纳和看到女儿强大,会说:“行,乖孩子,我就指着你呢。”给了陈念很轻松的亲子关系,妈妈虽然在物质条件上没能给够陈念好的保障,但是她给了陈念一个放松的精神环境。她没有对陈念说过让她一定要考上大学,不然以后没有好的出头之日这样的话。虽然这很现实,但妈妈不说,只装在心里。很多父母一焦虑就先把焦虑传给孩子,还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如果可以克服这种焦虑的传递,或许才能体现出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
《成长》这个栏目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我觉得很有意义。
成长需要的是陪伴
——《成长》栏目观后感
五7姚宇阳
今天我观看了《成长》栏目的视频,里面的留守儿童真是太可怜了,我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在我们身边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与爷爷奶奶相守相伴,他们的父母为了生活去外地打工,让他们在小小年纪就享受不了家的温暖。
留守儿童的生活是艰辛的,他们没有了父母的照顾,只能用自己的双手学会如何独立,他们总比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多了一份吃苦耐劳,多了一份磨练但是他们却缺乏亲情滋养。这些幼小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在一个个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深夜,你知道他们幼小的心灵正在承受怎样的孤独?
对比之下,我觉得自己比他们真是幸福多了,可以说我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而他们却是在凉水盆中度过童年的。在我的童年里一直陪伴我的是父母,而他们的童年陪伴他们的却只是孤独。人的一生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就是童年了,而他们却在孤独与思念中度过了人生最幸福快乐的时光,我真为他们感到难过。
记得有一次暑假,爸爸妈妈因为忙把我送到乡下爷爷奶奶家,等忙完后来接我回去。刚开始我玩得十分开心,薅野菜、打水漂、钓龙虾......爷爷奶奶从来不管我,我觉得他们最好了。可日子久了,我玩起来一点都没劲儿,特别想爸爸妈妈。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问他们今天能不能来接我。就这样我盼了又盼,终于熬到了爸爸妈妈来接我的日子,见到他们,我冲过去抱住妈妈,靠着她的肩头对她说:“妈妈,我们以后再也不分开了,好不好?”妈妈笑着对我说:“好好。”
就这与父母分开的短短十几天的时间,我仿佛度过了一个世纪。这才十几天,我就特别想爸爸妈妈,可那些留守儿童却要等一年又一年,见到父母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他们该有多伤心多难过呀。
成长栏目的视频让我知道有父母的陪伴才有健康的成长,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跟父母发脾气,要懂得体谅父母,我也希望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多多陪伴自己的孩子,不要光顾着挣钱,有时候金钱也不是万能的。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广告词“爸爸妈妈你们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所以多陪陪自己的孩子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