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我刚接触教师行业开始,就被“学生立场”“以生为本”这种学生观所影响,所以树立这种观念的时间已经不算短了,但为什么说是浅谈呢?因为我确实不能说,自己已经完全领会了这短短几个字的深意,就在这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就对它有了新的认识。
我一直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在过去的几年教学中,只要我提出问题,或多或少都有孩子能接住我的话茬子。直到有一次,我在上第一课《观潮》时候,这篇气势磅礴的课文硬生生被我上成了一潭死水。我从没见过这么不活跃的课堂,从没想过会有一天,我的问题没有一个孩子举手回答。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导,最初我认为是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让他们说的比老师说的多,所以我一贯的课堂教学风格是把问题抛给学生,之前我教过的孩子们也大多都能接住我的话。但是现在我遇到了这一个坎,四年级的孩子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确实有些薄弱。当我这一次语文课上抛出了某个问题孩子们傻愣愣地看着我,没有一只手举起来的时候,我心中除了尴尬还有一丝丝气愤“这些孩子这么差吗?连我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吗?”我轻率地以为是孩子基础差、不会思考的原因。
最初,我把它归因于学生,我认为我的问题不是很难,只是需要思考。我带着这样的固执己见教了两周的课,课堂没有任何起色。怎么办?课必须教下去。冷静下来以后我不禁问自己:如果孩子来学校什么都会,那还要我这个老师做什么?他们不懂如何思考,不正是需要我带着他们学会思考吗?看来我的课堂不能偏重于形式,要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出发点,以更加具象化的形式展开。
第三周开始,我试着把问题难度降低,尽管大部分孩子还是不能举起手来,但是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一些改善,认真听课的孩子能够随着我的节奏去思考了。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那些大部分不举手的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不会才不举手,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听讲,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们听我说话吗?之前听了李镇西老师的讲座,他的课堂就特别吸引学生,他总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上课。其实我们成年人开会、听讲座时,也经常会开小差,我们会被自己感兴趣的发言所吸引,孩子何尝不是如此。
第二个月,我在我的课堂里加入了更多的情境创设,将学习的要点放在情境中。以《现代诗二首》为例,我让孩子把自己想象成鸟儿、花牛。“花牛在草地上做什么?”“坐着、睡觉、行走、做梦。”“这四件事你平时会做吗?你做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请一位同学来表演。”“文中的作者用了几个很神奇的词,让这几个动作不再那么随意,你能找到吗?”“学语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把文字里的内容表现出来,哪位同学能当这头花牛用动作表现出这几个词呢?”“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孩子们感同身受,提起了兴趣,兴奋的同时也学会了新技能、新知识。但是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兴奋过后怎么及时刹车?我还得琢磨琢磨。
你看,什么叫学生立场?什么叫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更要从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方式去思考问题。没有哪个学生是教不好的,如果他不会知识,我就教他知识;如果他不会思考,我就教他思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