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我们“疫”起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由于疫情关系,学校不能正常开学,在“停课不停学”的倡导下,我开展了线上阅读活动。如何让线上阅读达到识字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效果,我采取了以下两个措施。
一、“疫”起摘抄。
措施:在QQ群里布置阅读任务,每天都要上传在阅读过程中摘抄的好词好句,并将好词好句背诵下来。我会适当点评。
案例:
生摘抄内容1:《月姑娘的亲事》片段
月姑娘听说世界上最有用的是电。他能够变成光,像太阳一样照耀;他能够变成热,像木炭煤炭一样煮东西;他能够变成力量,像牛和马一样拉车,像人一样做工……
师点评:三个“他能够……像…….”这是一个排比句,这样的句子值得学习。
生摘抄内容2:《海底两万里》片段
……所谓的“潜水艇”的假设,也无疾而终了。
师点评:联系上下文,你能够理解成语“无疾而终”的意思了吗?
反思:点点滴滴语言的积累对于学习语文十分重要。郭沫若先生曾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如果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驰放达,任凭吞吐。摘抄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故事,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对他们的摘抄及时肯定。但是二年级的孩子毕竟较小,对文字的欣赏能力有限,所以还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在老师的点拨下,孩子们的文字鉴赏能力会慢慢提高,在会关注到好词好句的运用。
二、“疫”起读故事。
措施:每天让孩子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分享给班级其他同学,老师对朗读进行逐一点评。
反思:曹文轩在《朗读的意义》一文中说到:“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汉语的音乐性、汉语特有声调,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我一直鼓励孩子们大声朗读,在读中感受人物的形象,在读中感受情感的变化。有一部分孩子把朗读当成任务,读得非常流利,却缺乏情感,这就需要老师反复地指导。“语感”就是读出来的,指导孩子们注意停顿,关注标点符号,想象人物的形象和语气, 这样的故事朗读才会更加生动活泼。孩子们也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进步。
通过摘抄和读故事,孩子们的阅读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大量识字,积累了词汇和句子,这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好习惯的形成只需要坚持21天”,疫情期间,孩子们只要摘抄和读故事,他们完成得很不错。慢慢地,有些孩子已经养成了每天阅读和摘抄的好习惯,不再需要老师的提醒,这是最宝贵的收获。
疫情的严峻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说好的寒假突然变成了“暑假”和“鼠假”,假期虽然被延长了,但我们却只能像小老鼠一样躲在家里,都怕“新冠”这只守在家门口的大猫啊。即便宅在家里,我和孩子们借助QQ群开展线上阅读活动,孩子们读着自己喜欢的书,讲着自己喜欢的故事,这个假期同样很精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