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翻看梁好著《教师如何深度透视现代教育》一书,其中有一篇“公开课拒绝山寨”,作者就教师照搬照抄名师教案来进行公开课教学这一现象进行了批判,结合自身有幸聆听校内外许多公开课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
回忆2年前有幸参与坂上小学送培活动,有次听《鸟的天堂》一课,感觉似曾相识,肯定在哪听过。送培活动结束后我一翻听课本,果然是特级教师张中良教学的翻版,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与特级教师的课堂如出一辙,只是稍加改动了一下。不可否认,那节课授课教师的课堂表现很优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在很多同行看来的的确确是一节好课。但是这种翻版的课堂却始终让人感觉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首先,我个人感觉学习名师、借鉴名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借鉴与学习不等于翻版照抄,更不是“拿来主义”。学习名师,我们学习的是理念,是名师处理教材的方式,是名师课堂教学的精髓,而非外在的一招一式。
其次,对于技巧的模仿,对于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的“山寨”也许能够演绎出一堂让人称赞的公开课,但是这种课堂其实并不真正属于授课教师自己。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在于教师对于教学的独特理解,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独特体现。“山寨课堂”体现不了授课教师自己的东西,正如当前媒体上倍受推崇的模仿秀,模仿者模仿得再逼真,也终究是在别人的影子里打转,观众的评价始终处在“像不像”的层次上。
最后,公开课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教学研究,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引起教师对于课堂的深度思考,而不在于推出名师、培养名师。因而无论对于主管教研的领导来说,还是对于承担授课任务的教师来说,都应当明确公开课的真正目的。只有开课目的明确了,才会催生出真实的课堂。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公开课应当拒绝“山寨”,课堂唯有真实才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