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学者王国维认为做学问的境界可分为三重: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三重境界分别是说:1、学海无涯,只有勇于望远登高,才能找寻到自己的目标,只有不畏孤独寂寥,才能有所创造。2、为了寻求真理或追求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3、经过长期努力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
我觉得教学之路也可分为三重:1、觉得书中课文非常简单,没什么好教的;2、觉得课文中处处是重点、处处是难点,全部都要教;3、知道了哪里要教、该怎么教,有的放矢。
第一阶段的老师,不清楚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各个学段知识的重难点,拿到再好的教案、听再好的课,一开始只觉得好,不能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比如朗读这个重要环节,第一阶段的老师可能觉得读书就是朗读课文,顶多响亮、流畅、声调有起伏,不能明白因势利导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产生画面感,从而引发内心情感,增加理解和品味文章的能力。
第二阶段的老师,知道课文中哪里可以教,但是分不清哪里是重难点,哪里是学生已经掌握或者还没必要掌握的东西,全部拎出来,一概而论。往往导致课堂臃肿不堪,没有重难点,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提升。
当然每个阶段都是必经之路,经历风雨,方见彩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