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进口食品难得一见,到摆上普通家庭的餐桌;从“吃饱吃好”的需求,到“吃健康、吃特色”的需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家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饮食的变迁,不只丰富了我们的味蕾,还讲述着时代发展的故事。
一、冬天不再是“老三样”,餐桌丰富又多彩。
依稀记得去年中秋将至,我爷爷早已将中秋餐桌上的重头食材——大闸蟹预订好。此外,他还准备周末到家门口的超市采购一番。“排骨、鱼、虾,还有各种果蔬都要有一些。”爷爷他感慨地说,“现在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以前哪能想到过上今天这样的日子。”
在60多岁的爷爷印象里,小时候的中秋节,能吃上月饼就是享受。那时候的主食以窝头等粗粮为主,一切吃食都得精打细算,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会吃顿米饭。那时候肉就更少了,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包顿饺子或吃个肉,偶尔有重要的客人,才会杀只鸡来招待。家人拿着肉食票去食品店选肉,专挑肥的,为的就是回家能再熬点儿猪油用于平时改善伙食。
改革开放初期,物资渐渐丰富起来,但蔬菜品种仍不太多,尤其是北方冬天,冬储的白菜、土豆、萝卜仍是百姓餐桌的绝对主角。爷爷至今记得,“小时候,冬天储菜往往全家出动,国营蔬菜店前排起了披着棉大衣的人群,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搬运白菜的人和三轮车。”
随着改革开放之风劲吹,我家的餐桌上悄然发生了变化,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上了桌。据爷爷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他的身材渐渐发福,鸡鸭鱼肉吃多了,肚子成了大圆球。
二、下馆子不再是“奢侈”,外卖送餐正流行。
改革开放不光让百姓餐桌食物的品种愈发丰富,更改变着人们的饮食方式。
妈妈今年40岁,80后的她工作繁忙,所以她习惯“下馆子”聚餐,平时也会经常到饭店“吃个便饭”。而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如果能到饭店吃顿饭简直太奢侈了。一般就在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客人时,外公外婆会偶尔带她下次馆子。让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她上小学时期末成绩考了第一,外公外婆带她去吃了当时有名的“富兴煨面”。
我父亲小时候则对“洋快餐”特别钟情。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肯德基“尝鲜”的经历。市里第一家肯德基开业的时候奶奶带去的,吃的什么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肯德基门口排着拐着弯的长队。现在,吃肯德基、麦当劳已经是很平常、很随意的一件事了。
如今,“下馆子”早已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吃馆子”不一定非得亲自去。随着网购和外卖平台的发展,人们在手机上点一点就可以吃遍全城,送餐小哥更成了街头一景。
三、吃饱吃好不算啥,绿色健康才时尚。
现在每到周末,我们一家都会开车到虞桥一趟,因为那里有我家的“菜园”。通过自己种菜和采摘,我们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收获了绿色蔬菜。自从种菜后,每逢周末全家都会抽空去地里打理一番,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再吃顿地道的农家饭。父母劳动锻炼,我负责玩耍实践,爷爷奶奶也跟着活动活动筋骨,不仅吃到了健康,也吃出了好心情。
当下家里的菜单中,糙米、玉米等粗粮成了主角,每天早上的饭菜更是丰富:煎鸡蛋、现磨豆浆、热牛奶、水果,一样儿不少。蔬菜是自家菜园种的,豆浆不但要现磨的,原料一定得是当年的,购买的鸡蛋也是农村散养的……现如今,吃饱吃好已经不算啥了,吃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吃得健康。
我总结了我家三代人的饮食变迁,过去物质并不丰富,祖辈父辈的要求只是“吃饱吃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吃的要求更高更精了。吃得健康,吃得有品位、有特色也逐渐成为我这个00后的追求。我家是社会的一个小缩影,家里饮食变迁充分反映着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