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的产生(蒋建凤)
发布时间:2021-11-2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蒋建凤

每一位教师的日常工作中都有大量的教育故事发生,这些故事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今天在《教育故事中的智慧》一书中,我读到了一个让我眼前一亮、心生波澜的故事。
   于洋在单亲家庭长大,爸爸是个养鸡专业户。和所有的问题学生一样,这个孩子作业总是写得一塌糊涂,上课不爱发言,常常打架、骂人,迟到、早退也都“榜上有名”。一天语文课,仿写例句。例句是:祖国是大海,我愿是一条小溪。同学们的答案精彩纷呈:“老师是园丁,我愿是花朵。”“校园是天空,我愿是一只雄鹰。”“父母是大地,我愿是春风。”此时,于洋同学竟出乎预料地站起来发言:“祖国是母鸡,我愿是一粒米。”这一回答,当然引来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而接下来老师的评价,改变了孩子的一生。老师说:“从地图上看,我们的祖国像只雄鸡,但于洋却认为,祖国的形状更像一只母鸡,也正是这个深情的‘母’字,格外突出了他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祖国是母鸡,我愿是一粒米。’这是无私地奉献,这是深深的爱与浓浓的情。因此老师认定,在这次仿写中,于洋的比喻最有创意,也最精彩。”从这天起,于洋彻底改变了,他变得彬彬有礼,上课还会积极发言,作业写得格外认真。
  一个评语竟然让一个顽劣的孩子脱胎换骨,这真是个奇迹!因为这位语文老师超强的应变能力,肯定性的评价,因为这位老师心中充满了爱,所以奇迹诞生了!其实,很多“后进生”,很多“捣蛋鬼”之所以改不掉那些根深蒂固的毛病,是因为我们常常给他们贴上了“不学好,不要好,懒惰,笨,爱搞破坏”这些标签。这些可怕的标签会让孩子也开始自我否定,使他们不愿意迈开脚步改变自己,放弃了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尊重、被赏识、被肯定,当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时,就能体会“向上”、“向善”的快乐,就愿意去改变自己,奋发努力。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孩子内在的灵魂。
  于洋的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班的一个男生“小昊”。“小昊”也是我们班的一位学困生,作业完成拖拉,上课不是发呆、神游就是鼓捣铅笔、橡皮。有次语文课上,我们要写一篇关于“橘子”的作文。我手里拿着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橘子的外形特征,问道:“同学们,你们看,这小小的橘子像什么?”很多同学的回答都和我预期的一样:像一盏小灯笼、像迷你小南瓜……小昊也举起手来,腼腆地回答:“小小的橘子像轮胎。”这奇特的比喻让我耳目一新!我立刻大大夸赞了他:“老师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比喻,小昊同学想象力非常丰富,他的比喻最新颖!”小昊的回答让我对他刮目相看,原来他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聪明的小脑袋。而正是这次表扬,小昊对语文变得感兴趣了,上课坐得端端正正,还会踊跃发言了!
  老师的一句评价、一次表扬,就像一颗种子埋在孩子的心中。奇迹不一定会常常发生,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教育有爱,那颗种子就会有希望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