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吴非老师的《再等一会儿》一文,我想很多时候我们都操之过急,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耐心,甚至来不及让学生把话说完,文中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读一年级的小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我想当条狗》,这孩子为什么想当狗呢?他写道:和妈妈在一起,看到她胆子小,我就想做一条狗保护他。有人告诉我可以去当警察,但是我就是想做一条狗。教师认为这证明学生脑子有毛病,境界低。可是这孩子的解释是:当警察还得上班,不能和妈妈在一起,当条狗不用上班,可以从早到晚呆在家里,妈妈就不会害怕了。
读完之后,我也惭愧的低下了头,很多时候我们等不及就给孩子下了结论。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告诉我,她的孩子从小懂事,三岁时就有些让人想不到的话。有一回客人问,如果你有两个苹果,一大一小,你把哪个给妈妈?这类愚蠢的测试往往令人生厌。可是,民间教育经常热衷于用这类问题折磨孩子。孩子回答说:我在两个苹果上都咬一口。客人惊愕地叫了一声,这孩子,他想说的是,这孩子心眼儿可太坏了,两个苹果都霸占了,可是孩子慢吞吞的说:“然后我把那个甜的给妈妈吃。”客人很羞愧,母亲笑了,说:“我的习惯是让他把话讲完,而且可以等他,让他把话重讲一遍。
是呀,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好多年,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有种树那样的耐心,在平静中等待。面对学生的问题,不忽视不逃避,耐心的开导才是一个好老师应该做的。我想最伟大的爱其实往往产生在最平凡之处,放下老师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内心,平等的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才是对学生最好的关爱。细细回想自己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的做法,有时的确还是缺少耐心,缺少换位思考,没有和学生好好地交谈,倾听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希望自己能慢慢学会做一个有耐心的老师。我想,那时的我一定更受孩子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