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时,一直有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我:总有一部分学生调皮捣蛋、违反纪律,批评教育后会有改善,没过多久依然我行我素;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做到自觉地学习,稍不留意就偷懒。我常常严厉地批评这些学生,然而收效甚微。直到阅读了《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本书的作者美国和琳·洛特两位教授以个体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思想为基础,创立了正面管教教育体系。她们认为,正面管教是一种鼓励模式。当教师以一种合作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时,会营造出协同和相互尊重的氛围。同时,正面管教也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当下,很多教师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激励学生,然而奖励和惩罚对于长期的行为改变没有显著效果。正面管教提倡既不惩罚也不骄纵,让学生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培养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终身受益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同时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书中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和善与坚定并行”以及“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批评与奖励,教育的目的也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一字之差,但教育效果却是相差万里。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可以想见,孩子如果经常处于输的环境中,又怎能培养出自信、自尊和自爱?生活中,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关键看家长、老师如何去引导,将犯错变成一种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从中得到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批评与谴责。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我认知不成熟的表现,自己不想承担错误带来的后果,从而把将要承担错误的恐惧心理,以及愤怒发泄到孩子的身上。
“赢得孩子”则意味着得到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这本书告诉我们,要赢得孩子的合作并非难事,需要经过四个步骤:一是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二是表达对孩子的同情(同样的情感);三是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四是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
读完这部分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真改变了对一些学生产生问题后的处理态度和方法。就拿上周发生的事来说吧,班里的调皮捣蛋分子小孟一脸委屈地来办公室找我:“朱老师,小磊说我是他的狗!”我一听,好家伙,小磊也是个淘气包。放在以前,我会生气地指责他:“一个巴掌拍不响,你是不是先招惹他了?”读了《正面管教》之后,我缓了几秒钟,回想了一下书中的管教方式,以友善的语气表达出对小孟的理解:“他这么说你,你是不是觉得非常生气?是不是认为他不尊重你?”小孟望着我连连点头。我接着讲了自己的类似经历,通过告诉小孟我自己的感受,让孩子认识到如何解决问题。小孟听罢,搔了搔后脑勺,表示知道怎么做了。后来,我了解到他俩自己解决了矛盾,效果很好!没有指责,没有惩罚,没有生气,事情圆满解决,真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