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只需要一次肯定(李秋云)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这是《窗边的小豆豆》中的经典语录。这个假期幸得再次读这本好书,让我再一次在书里汲取营养。
看到小豆豆,我也常常会对号入座我的学生小明。那是我刚来学校,带的第一届学生中,较为特别的一个学生。还未进入教室我就听到了学生的小报告——“老师,小明打人……”就这样我与班级“国宝”小明认识了。自此之后,不断有人开报,“小明上课玩玩具,小明打人,小明作业不写……”他上课是5+35,5分钟听课,35分钟神游。作业也是惨不忍睹。行为也是那么的让老师头疼,各个老师也来和我诉苦。对他,我可是使出了百般武艺。从好言相劝到出言威胁,从和他单独交流到“叫家长”,好像任何办法对他都没有用,一切办法都是治标不治本。渐渐地,我有些泄气,准备放弃这个油盐不进的“问题”学生。
突然有一天放学,我偶然路过教室,发现教室只有小明一人。我正想看看他准备干什么坏事,想抓他个现行。只见他动作麻利地拿起凳子放在桌子上,放完一张又一张。哦,原来他在帮没有放上凳子的孩子完成这项放学必做事。我笑笑自己:怎么把这样一个热心的孩子想的这么坏呢?我悄悄走进教室,默默的看着他做着这些没人知道的事,心里某地暖暖的,我想:一个这样热心的孩子,不该是冥顽不化的,不该是油盐不进的,不该是教育的春风柔化不了的。是否以前对他的看法形成了刻板效应,所以处处看他不爽,处处觉着他不对?他转身,突然看到我,眼神闪过一丝惊讶,接着又不好意思的做出他的招牌动作——低头颔首摸摸头,好像自己又做错了什么,老师找他来了。这一系列动作,映在我眼里,心里闪过一丝心酸。我轻声问他:“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家?”他继续着招牌动作,小眼睛时不时瞄我,说:“妈妈还没来,我看有同学的凳子还没放上去,所以……”“小明,你这样做很好呀。没想到你这样的热心。”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夸赞,他又惊又喜,继续招牌动作,但嘴角已有上扬。我把他叫到跟前,拍拍他的肩:“小明,老师看得出来你并不坏,其实你也有优点,只是你有些行为遮盖你的优点,你想别人都认为你是个坏孩子吗?”“不想。可是好多老师,好多同学都……”“对呀,咱们得让人家看到咱的好呀,所以要多做好的事情,不调皮捣蛋,自然慢慢的同学们就改变对你的看法啦,对吧!”“恩,我想改变别人的看法,自己也得改变平时的做法。” ……
第二天,我把小明这件不为人所知的事,在全班面前说了出来,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了他。我看见小明仍然事招牌动作,配上不好意思的笑。接下来的几天,打小明小报告的人少了,他的课堂认真听讲的时间也渐渐多了起来。有时数学课上还会举手,回答竟然也是有板有眼,分析起来呀、头头是道……
现在小明虽然不是优等生,但是已经进步很多了。这已经让我很欣喜。我想,能成为优等生固然好,但能对孩子因材施教,让小草长成小草,让大树长成大树,让花朵成为花朵,不也是教育中一种美丽的景象吗?有时候,也许只要一次肯定,抓住契机,就可以改变问题学生,让他们长成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