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教育理论基础》这本书,不知不觉中这些原本有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让我产生了共鸣,也为我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临近期末,每位老师都希望孩子们能取得好成绩,为此大家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我也同样如此,把必考的、关键的知识点、易错的字词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解、提醒孩子们。可每次批改试卷,学生的错误答案总是千奇百怪,再三强调的题目总是还有个别同学会错。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依据书上的理论和我的分析,我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学生上课并没有把关键知识听进去(要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一年级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的情况,即使反复讲了很多遍,还是会有学生没有认真听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我进行反思,及时进行调整。一味地用语言来解释文章会显得苍白无力,无法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怎么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呢?我们的语言动作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简单而有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拍手、做动作等方式带领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二、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独特地人,每个学生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同学学习比较轻松,一听就会,若是在课上反复讲解同一个知识点会让这类同学觉得枯燥无味,甚至是不专心听讲。而有些同学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不强,听一遍两遍还是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他们进行课后辅导,对他们有更多的耐心。学生有认知差异和性格差异,对此我们要坚持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相信有了书本上理论的帮助,我将会更好地展开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