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教育的文化背景(严佳佳)
发布时间:2021-06-2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严佳佳

中国数学教育的文化背景(严佳佳)

书名:《数学教育的中国道路》

作者:张奠宙  于波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时间:2020.12

 

中国的数学教育,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坚持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绝非出于偶然,而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与中国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考试制度、学术特征、教育传统等文化背景有着密切联系。

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都植根于农耕,中国人的勤劳也世界闻名。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对体力的重视要胜过对智力的重视。勤劳的美德迁移到教育上便是苦读,对于数学学习而言,勤奋苦读既有正面的激励作用,也有忽视兴趣与创新的负面影响。

儒家学说作为一门教学课程,“述而不作”,代圣贤立言,其实质便是一个演绎的体系。儒家经典相当于公理,大学问家的注释相当于有公理出发并进行的推理,明清的八股文便是将公理和推理平凑起来的一个练习。因此在学术上,数学和儒家可以并存,并不发生任何抵触。相反,儒家文化反而为数学学习提供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儒家学说赋予中国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动力。

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是中国中国人事制度上的重大创造,但科举制度一向重文,对数学人才的激励作用甚微。但考试文化对数学教学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双重作用。正面作用是:激励机制,明确方向;重视基础,善于书面表达;争取完美准确答题,保证取得高分。负面作用是:只重视笔试成绩,忽视人文修养。我国的数学教学,因考试文化而得益,也将因考试文化的负面影响而受损。

考据学是中国一门土生土长的学问,清代中期以来,以戴震为首的考据学派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考据学派的治学方法,重实证,讲究逻辑推理,因而贴近数学。考据学和算学的研究方法都依靠逻辑推理。西方数学以逻辑见长,但西方各国在正确地强调培养创造性数学思维的时候却忽视了必要的逻辑训练。中国由于考据学派的形成,现在却以逻辑思维能力强著称于世。但数学思维本来有两面,活泼的创造性思维和形式化的逻辑思维。考据文化容纳了逻辑思维,却把创造性思维层面加以过滤“筛”去了。考据文化对数学教育的作用也是双面的。

中国文化传统对数学教育有很深远的影响,其中很多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也是很有道理的。西方引进的教育理论,应该和中华文化进行不要的整合,加以本土化,使其两者能够和谐并存。经过去粗取精的理论分析后,或许更能具有普世价值。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