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严佳佳)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闫寒冰老师于2017年译成。这本书提出“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学校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前者没有明确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后者缺少明确的大概念来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过程。
书中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必须首先关注学习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这个概念和方法对于今天我们为追求有意义、有效果的教学设计以及思考和寻找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路径颇有启迪。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逆向设计的思维,以终为始。设计教学时先明确目标,再思考评估,最后才确定教学过程,感觉相比自己以前直接从活动入手设计教学的方式其目的会更明确、也更有针对性,值得学习、借鉴。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何谓“理解”,如何评估“理解”,如何设计活动来落实“理解”。我们经常理所应当地在教学目标中写出学生理解某知识点,但是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眼前一亮,理解的六侧面让我对于评价有了新的想法。理解六侧面,即能解释、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神入、能自知。从评估的角度来看,这六个侧面为理解提供了多元化的指标,因此能够引导评估的选择和设计以达到理解目的。从更广泛的教育视角来看,这些侧面表明:在旨在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中,完整且成熟的理解,理想情况下是指理解六侧面的全面发展。布鲁姆教育目标更多地是对概念的理解水平,而“理解”的六侧面可以作为评价的维度。学生只要真正理解了,“理解”的六个侧面都可以达到,只是达到的水平是有个人的差异。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于“理解”这项认知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尽管关于理解的六侧面和布鲁姆目标分类的金字塔结构之间的区别问题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理解,但我会进一步地去尝试理解“理解”。
课堂没有彩排;教,本身而言,可能不会引发学。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到底要让学生学什么呢?怎么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活动可以促进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呢?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学生已经理解?……这些工作都是需要我们在进入课堂前去思考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向我们传递了“以终为始,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理念。但有些内容仍然不是很理解,还需要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