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游戏环节的意义
6月10日,我在礼嘉中心小学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本次活动采用“一课一议,再上再议”的形式,通过观摩研讨课后集体评课议课对教学目标重建、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方式重构,再由另一位教师执教新的教学设计。新的活动模式也让我们对课堂的分析更加深入。
《简单的周期》是一节探索物体排列规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具体是让学生通过探索一些简单的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根据周期确定某一项的位置,根据周期找出某一类事物的数量。其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通过已知预判未知,通过部分把握整体,建构周期现象模型,通过有限想象释放无限可能。
两位老师的课堂中都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体验为载体,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数学思维蕴含在游戏中。
导入环节都设计了“记忆力大比拼”游戏,第一节课的两轮游戏间突显了有规律与无规律的区别;第二节课的两轮游戏在目标上有了新的定位,第一轮游戏突显有规律与无规律的区别,第二轮游戏突显有周期与无周期的区别。新的游戏设计让学生在比拼中感受规律与周期的联系,进而揭示本课研究的周期规律。
前后两次课的新授环节对于问题“你还想知道第几盆花的颜色?”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处理。第一节课很多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数字越来越大,随后老师指定了活动研究第19盆花的颜色。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后又缩成了一个点,学生的探究热情点燃之后又降温了。第二节课针对此问题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学生提问老师猜,巧妙地将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变成全班共同探究揭秘的问题,将一个人的需求转化成一个班的需求,完成了课堂互动由点到面的转化。
“小小设计师”的练习环节在设计上又有所不同。第一节课给每组的同学提供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平面图形要求设计周期现象。第二节课要求同学“画一画、摆一摆、做一做、找一找身边的周期现象”。第二节课的游戏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寻找身边的周期现象,结果学生讲眼光聚焦到教室里并发现窗帘、灯、课桌椅都有周期现象。但由于时间不够充裕,学生没能动手设计周期现象,缺少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
在课堂中融入游戏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更好的数学理解。教师都在游戏中营造真实、生动、有意义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器官,通过游戏轻松突破知识重难点,引领学生建构周期现象模型,在观察与分析过程中认识周期现象,感知周期的特征,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