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学是我们班特殊的一位孩子。上课认真,劳动积极,但特别犟,爱钻牛角尖。英语考试前因为一把尺子弄丢了,整场考试趴在桌上,一个字都没写。一到周末,孩子的作业就没有了,忘了做,没带,各种问题频出。正好这次开展大家访活动,我便决定走进他的家庭,去了解他的生活。
一去他家,奶奶非常热情地和我们沟通,孩子腼腆地笑着,为我们倒水。家中除了这一老一少,没有其他人了。我询问道:“孩子爸妈呢?”经过沟通,我们了解到孩子的家庭很特殊。父母离异,妈妈带着妹妹在老家,只有过年才会见见孩子。父亲承包了一大片田地种西瓜,忙碌时经常是住在田里的房子中。家里只有奶奶和孩子。平时放学回家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周末一到,爸爸会给孩子手机,让他和妹妹妈妈视频。视频结束后,手机并不收回,由于奶奶周末也要上班,白天孩子一个人在家,出于安全考虑,孩子可以拿手机点外卖打电话,一直到周一再上交。可是孩子却拿手机打各种游戏,甚至玩到半夜一两点。奶奶屡次制止,孩子也不听。正是沉迷于游戏之中,所以一到周一孩子的作业问题就格外明显。我更加认识到此次家访的必要性和必须性,一直以来,小王都是由奶奶带大,但是奶奶溺爱,孩子只听从爸爸的话,所以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得到爸爸的支持。针对孩子的游戏问题,是不是应该没收手机?周末能不能让孩子跟着爸爸去田里的小屋?一来让孩子的安全有所保障二来也让孩子体验父亲的艰辛,更加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此次家访,我对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孩子很多怪异的举动也多了份理解,孩子是没有错的,很多错或许真是受家长的影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的孩子,年龄小、心理尚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更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我更要把握住这个关键期,对待小王一定要多一点方法、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爱、多表扬、多鼓励,让孩子喜欢上老师,喜欢上课堂。孩子的进步就是老师最大的快乐。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这样的学生还会时常有反复,我们要有打持久仗的准备,用我们的真诚感化学生,改变学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