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京大屠杀记念馆一日游
洛阳中心小学 五(8) 胡孝威
一九三七,古城沦丧,这千年的帝王之都,繁华景市,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中国人民上千年的建筑和宝物就这样被法西斯主义的日本给糟蹋的一干二净。自1860年来,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没了以来,中国的宝物不是被盗、就是被烧。圆明园事件到大屠杀事件仅仅只有77年的时间,难道圆明园不重要吗?里面只有那些花花绿绿的藏品吗?不!里面藏的是我们的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历史结晶啊!我今天就来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来到了馆内,一块大石碑和许多座无名石墓就映入眼帘,我凑近一看,有好多名字!我乍一想,原来这是战争中死去的士兵墓,在这里,我们为这些烈士默哀3分钟,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血肉身躯筑起一座新的长城,我们要向他们致敬!我看到了两个金黄的大字:主馆。在主馆的墙上有许多照片,中间还有一块大石柱,上面还刻有许多名字,这就是当年牺牲的30万人的名字,因为墙上是黑色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大鼎。无时无刻的透露着一股肃穆的气息。这鼎,没有司母戌鼎那样庄严瑰丽,但他承载了30万人那无处安放的灵魂,这墙没有莫高窟的彩墙那样金碧辉煌,但他却平息了30万不甘的气魄。30万,它不仅仅是数字,更是中国十几年来抗日的开端。
我看到了其中的一个照片,是一张小男孩的照片。虽然照片是黑白色的,但是他那真稚的笑容掩盖不了天真的色彩。这是人做的事吗?他们怎么下得了手!想到这些时,我情不自禁握紧了拳头。我想,当年只有这个小男孩吗?显然不是,如果他们能来到现代,他们就不必担忧战争与饥饿,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和平与光明。可惜……等不到了……
当我怀着悲哀的心情来到副馆时,与其说主馆是悲哀的话,那副馆更多的就是羞愧与愤怒,一组黑白的图片刺痛了我的心,是什么呢?第一副,一个小孩拿着着一个只剩底的碗在街上乞讨,等着哪个好心人能给他饭吃,可他等来的是什么呢?是铜钱?是一袋大米?不!他等来的只有无尽的饥饿与死亡,只有无尽的战火与疾病……看到这里,我不仅羞红了脸,以前那个时代活着就已经不错了,哪像现在,现在的小孩能吃进去一口饭,就能被父母夸。我有时候也会浪费食物,但还觉得有理,理由是什么?不好吃!要是把现在最难吃的饭菜放到以前,不出一分钟,就会被抢完。第二幅是什么?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小孩背着一把枪,他估计只有十四五岁,如果是当今社会,还在上初中,足以看出有多苦,但是,现在的初中读者会说:“那我们军训不苦吗?”军训是苦,虽然我没有亲身体验过,但我看到我表姐军训只有长期露在外面的手臂是晒黑的,其他都是白的。但他们有真正上过战场吗?大家想想军队是怎么训练的,每天凌晨起床跑步,然后开始练习。就这样讲吧,狙击手至少需要每天在虫草横生的泥地不间段训练10多个小时,是学生训练的五倍!但以前更苦,每天需要先跑3个小时,再训练两个小时的刀战,还只能吃高粱皮,你说谁苦?
这次的纪念馆一游,让我深感触动,请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们,好好学习,不要让我们的国家重蹈覆辙,我们就是国家未来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