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神话故事教学中的应用(转载)
发布时间:2021-04-0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沈雪莲

微课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神话故事教学中的应用(转载)

——以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为例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刘晓曼

【摘要】: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在翻转课堂场景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力、拓展综合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本文以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为例,从核心概念界定入手,剖析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精华,从课前课标、教材分析,到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配套学习资源开发、课堂学习任务单设计与付诸实施,揭开了微课程教学法促成高质量学习发生的奥秘。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法;小学语文;神话故事

一、核心概念界定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翻转课堂颠倒了“学习知识、内化知识”原有的时空排序,是一种以“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外,内化知识、拓展能力主要在课堂”为基本结构的学习方式(或曰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形态)。

微课程教学法从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中抽象出“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外,内化知识、拓展能力主要在课堂”的翻转课堂的基本特征,遵循系统最优化原则,讲求要素的组合与匹配,在整个教学模型的三大模块、两个阶段中,将线性课程模式和离散课程模式融为一体,把教学设计的动机由“我要讲什么,怎样讲” 转变成“学生要学会什么,怎样学”,激发起教师提升业务水平的热情与智慧,从而开始从演员型教师向点化学生智慧的导演型教师转型。

微课程教学法从项目学习中汲取灵感,创立本土特色的微项目学习,使学生在完成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任务之后,不失时机地转入内化知识的学习,促进了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笔者在实践中惊喜地发现,学生在课上参与微项目的学习,真的能做到“学什么,会什么”,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盘古开天地》的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

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是微课程教学法独创的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学习设计方法。它以学习者为服务对象,以三大模块教学模型和系统方法为依据,通过教学要素最优化组合,促进超常规、高质量的自主学习发生,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系统设计包括三大模块: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如微课等)、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由于把设计界定为学习设计,设计的重心落在设计指导学生学习上,通过搭建学习脚手架,促进高质量学习的发生。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和欣赏者。教师根据学生课上需求,发出问题引导,在各小组“微项目学习”活动中,保证学生完成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任务。

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管理,问题导向,方法与资源支持,促成课前高质量学习;通过巩固自主学习成果,过渡到微课程教学法,促成学生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其中,达成目标与学习任务匹配,是微课程教学法实验成功的关键性组合之一。教学不是用现有理论去套裁现实,而是要从实践的发展中,提炼出能够促进其持续发展的教学理论。

下面,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实验微课程教学法的做法与体会。

(一)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指导学生从事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所必须完成的任务的载体。从教师视域看问题,学习设计突出的是“指导”,而不是“检测”与“练手”这些发生在学习之后的行为。从学生视域看问题,自主学习任务单强调的是必须完成任务,而不是完成多少是多少,只有在家完成学习知识,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学什么,会什么”才能成为现实。

因此,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要依据课标,在参透教材的基础上,具体精准提炼达成目标。微课程教学法认为,达成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应该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曰认知标准,强调的是“应该达到”,而不是“可能达到”。而目标的达成则通过搭建学习脚手架成为现实。笔者体会,同样的神话故事,同样依据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由于目标设计的定位不同,任务设计的方法不同,组织学习的流程不同,收获的教学成果也不相同。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人们的生活、劳动和思想愿望。这些神话故事为我们勾勒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展开人类历史文化的画卷,让我们对生活的美好充满憧憬。神话故事怎么教,教什么?笔者认为,要从故事的文本结构、语言表达的特点入手,借教材之载体展开教学过程。

1.提炼达成目标

基于以上理解,我在《盘古开天地》这一课中,提炼出如下达成目标:



这四个目标力图做到,让每一个孩子看过目标就知道学习什么,要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到这个程度。每一项达成目标的后面提供一个空的括号,为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以目标为标准,评价自己达成目标的情况,自评达标画一个勾,自评不达标画一个叉。

2.设计学习任务



在这一份“自主学习任务单”中,所有的学习任务围绕达成目标展开,任务一对应目标(1),任务二对应目标,任务三对应目标(3);任务四对应目标(4)。每一个任务都是以“问题导向”开路,确保学生完成任务有质量的话,就能达成目标。这就是微课程教学法把达成目标转化为问题的思路。第一个问题设计是想象盘古的身体化作的万事万物,想象是否合理。我把课文中的句子转化成词,写在任务单上进行一一对比,看到了左眼—太阳,右眼—月亮,血液—江河,汗毛—花草树木……清晰的比较,无需语言讲解,学生就能发现,古人创作神话故事时,即使发生再神奇的事情,也是抓住了事物特点进行再创作的,这对接下来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的补充,打开了思路。

第二个任务的设计是记录下默读的时间,最快一遍默读,是几分钟读完课文。默读的练习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在设计中并没有要求学生默读的次数,而是请他们记录下自己读得最快的一遍的时间。从儿童心理角度出发,读几遍自己选择,这样自由的选择记录更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这样反复默读中,也会读懂神话故事的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有老师会担心,学生会自觉读书吗?会不会学生选择不读,随意乱写事件呢?老师如何知道他有没有认真读书呢?但在微课程教学法看来,只要是有学习愿望的孩子,一定会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这在课堂检测环节会有准确的反馈。假如还教师不放心的话,可以在早自修的时候收集任务单一阅。

(二)  开发配套学习视频

开发配套的学习视频,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可以用数位板+录屏软件,可以录像(包括手机),也可以把PPT直接转成视频。制作技术千万种,选择自己使用方便的就好。配套学习视频的开发,主要是支持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不求花哨,只求有效,做好“配角”。

本课的微视频内容,我先是借用了《盘古开天地》的动画,借力网络资源,配上了我自己的声音。为什么要配上自己的声音呢,因为在家学习,有自己老师的声音陪伴,就好像把老师带回家,学习起来也是会感到很亲切的。如果学生不喜欢你的声音,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视频中设计了适合学生反复观看的两个内容,分别是省略号的用法和思维导图的画法。思维导图对于我班级学生并不陌生,每一次利用思维导图来分析情节或者人物关系时,我都会把不同的画法推荐给学生,任由他们选择分析比较的方式。视频最后推荐了一本书《中国神话故事》,我还在神话故事书中选择了几篇经典的神话故事,把电子版也同时推荐给了学生,一是能方便神话故事内容的比较,二是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设计课堂学习任务单

课堂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聚焦语用教学,设计恰当的实践情境,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用语言文字。

从实践视域看问题,学生已经在家通过花费自己所需要的时间完成了“学习知识”的学习任务。到了课堂学习时,把学习方式朝着有利于促进内化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方向,不断创新,为学生搭建好“脚手架”,学生的学习力一定会爆发。

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要聚焦课堂学习的核心任务。学习任务一般采用“四步法”,即检测、进阶、协作探究(协作创作)和展示成果(包括陈述、质疑、阐释)。

1.检测

此环节的设计,也是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在家已经完成了学习知识的任务,课前学习情况怎么样?有没有认真完成任务?这是老师要考虑的。学生经过在家学习知识,也希望知道自己学习的成果怎么样。因此,课堂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检测。这是对学生课前学习质量的评价,也为课堂学习走向内化知识和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创造条件。一般学生课前学习质量好的话,课堂检测的质量也很好。这对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很有意义。本课的检测第一个题目是:



 

借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仅要把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写出来,还要提取准确信息。第二个检测是默读时间。一篇全新的神话故事,用短短2分钟读完,然后进入进阶学习。

2.进阶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任务:



 

在进行中外神话故事比较中,回归课文《盘古开天地》的学习,完成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学习,在分析比较中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为接下来的微项目学习搭建好“跳板”。

3.神话创作

神话创作属于微项目学习之一,这一环节是真正撬动课堂学习创新的杠杆。让学生进入模拟的真实情境之中,把“学科概念”当作“有趣话题”。创作的过程,可以选择先独自完成,再进行交流,再创作;也可以先协商确定主题,再进行项目的分工创作,再对比,进行提升。

本课的协作创作,我分三步实施完成



 

学生在协作中群策群力,激发智慧,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与同伴分享信息,在同伴分享的信息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提取信息的时候可以质疑,寻求老师帮助,解决难解决的问题。在协作创作中,学生能够自然适应人际交往与沟通,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在实践中取得经验,在碰撞思想中激发灵感,走向深度学习。

微项目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内容与模式,把“真实情境”展现在课堂,并与对应的需要内化的知识建立联结,在协作创作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创新能力。

4.展示

  “微项目学习”的成果必须展示,展示是为了让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发展了语言、树立了自信,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本课的展示内容就是把创作的神话故事讲给大家听。听的同学做出正确的评价。

三、教学感悟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富有活力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微课程教学法在教学内容上,舍去枝蔓,直取主干。在教学语言上,简单凝练,直奔主题,层层推进,落实目标。读神话故事、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更是在大量的阅读指导中,让学生感受神话奇特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表达方式。在微项目学习中,创设教学情境,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想象力丰富了,写作能力也增强了。

杜威认为:“教学的问题,乃是寻找材料使一个人从事特殊的活动的问题。这种活动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或对他有兴趣;同时,这种活动不把事物当作操练的器械,而当作达到目的的条件。”杜威这段论述,等于提示我们:“微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学科内化知识的意义;其次,要创意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项目;最后,活动的材料或工具不是用于训练操作的,而是用作达到目的要选择的条件的。实践表明,微项目学习(神话创作环节与展示环节)是最“点燃”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潜能的活动。教师也在项目学习中深深为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状态而感动。当学生真正在课堂中拔节生长时,当课堂灵动起来时,教师听到的是来自思维深处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 金陵.新体系: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 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金陵.翻转课堂:从现象描述到发现本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

[4]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备注:本文原载《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年第24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