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娃礼赞百年 小红牛欢庆元宵
——洛阳中心小学六(6)中队元宵节活动方案
辅导员:秦燕飞
活动目的:
围绕活动主题,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及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帮助学生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活动准备:
1、学生在课外通过书籍和电脑搜集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老师精心制作班会课多媒体课件。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
3、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准备面粉、餐具等。
活动过程:
一、欢欢喜喜知元宵
主持人: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
1、“元宵”的含义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2、元宵节的来历
队员分享两个小故事:《点彩灯的来历》《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3、知晓元宵节的习俗
队员结合PPT介绍
(1)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2)舞龙灯:
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于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像活了一样,民间以此习俗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猜灯谜:
又叫“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4)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4、猜灯谜,赢奖品。
5、学唱歌曲《卖汤圆》。
二、团团圆圆搓元宵
1、与家长一起学做元宵,分工合作:分粉、装馅、搓圆、送厨。
2、煮元宵、吃元宵。
三、结束语(《卖汤圆》歌曲声中)
活动反思:
农历正月十五,我们迎来了传统节日——元宵佳节。为弘扬民族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队员们开展了庆元宵系列活动,通过做猜灯谜、体验包元宵等活动,充分地营造了欢乐祥和、健康向上的节日氛围,让每一个队员感受到了元宵节的特有意义。
在做元宵活动中,队员们拿出准备好的材料,分成小组,热热闹闹地一起揉面,做元宵,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老师和家长们也参与进来,五颜六色、各种口味的汤圆在队员们手中“诞生”。在做元宵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体验到了有趣的传统文化。此次活动很有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