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在低学段c位出道
摘要:温儒敏先生在他的《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中提到“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课内和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实践表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虽已引起了家长、教师的重视,但整体的课外阅读的状况还是不容乐观。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趋明显,但是在教学中很难将课外阅读落实,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措施。
低学段的学生还处于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也就变得至关重要。就要求教师明晰这个学段课外阅读教学的核心素养,紧扣教学目标组织实施,培养阅读的兴趣、激发阅读的热情,为以后的阅读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低学段 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得阅读者得天下” ,阅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纵观各类书籍言论,大家都在呼吁重视阅读,实践证明阅读在各类教学中已经占据重要的比重,得到了家长、教师的广泛重视。但回顾众多书籍与言论,以中学的阅读指导为主,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学段的占有率比较少。若学生在低学段就能对阅读产生兴趣、有高涨的热情,那对今后的阅读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将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一、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以一年级上册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例,编者在一开始的识字单元结束以后就安排了“快乐读书吧”以“读书真快乐”为主题,旨在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读书真快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但是怎样让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快乐,教材也通过插图和文字进行了解释,那就是营造阅读的氛围。阅读氛围的营造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有熏陶效果。
(1)营造阅读氛围:行动
阅读氛围的营造需要家校结合,两者缺一不可,而好的家庭阅读氛围比学校的阅读氛围更重要。在进入小学之前,孩子以家长为重要参考对象,如果家长能够自觉阅读,做读书的榜样,那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会把更多的注意力花在阅读上。而营造好的阅读氛围,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的方法之一就是“听”。听谁读?听家长读,听老师读,听各种电子产品读......但是最有意义的还是听家长读。通过家长的阅读,让孩子对语言中的故事产生兴趣,爱上听,从而萌发对阅读兴趣的种子。部编版教材也在每一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提醒家长花更多的时间在亲子阅读上。这里的大人也包括老师,提醒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让阅读的占比增多。
(2)营造阅读氛围:环境
生物的表现型由基因和环境决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除了大人的陪伴来营造阅读氛围,环境的营造也很重要。在家里将一些富有吸引力的书籍摆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在学校将阅读角布置得赏心悦目吸引学生的目光。例如商场的玻璃展柜,那些精致的布置总会引人驻足,吸引顾客。好的阅读环境的布置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利条件。
在家里,孩子有书房吗?拥有自己的书房也是一种仪式感。在家里为孩子创造适合的环境,让书成为随手可得的东西。冰箱上可以贴一些有趣的内容,让冰箱门家人分享事情的地方;给家里的物件贴上卡片:如洗衣机、电视机等;家里的墙壁更是阅读环境营造的好地方。
在班级里,我注重教室阅读环境的布置上,而且这些布置都出自于老师和学生,师生齐动手。阅读角的周围我会找些桌子拼接在一起,桌子上摆上绿植等,营造轻松的阅读环境;书架上除了书,还有学生的手工作业:如超轻粘土做的梅花、树叶剪贴画、小发明等;学生参与到阅读角的布置,让他们觉得这里面也有属于自己的一份,而不是让阅读角成为一种摆设。学生经常会在课余时间、午饭后、等校车时间到阅读角阅读,空余时间就去阅读角“打个卡”渐渐地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教室墙上也会张贴一些孩子们的读书笔记,孩子们的读书笔记类型丰富,有配上图画的、有贴上配套贴纸的.....阅读需要输入和输出。我也会在教室墙上张贴一些阅读信息,如古诗、儿歌、寓言故事等,不定期进行跟换。
二、提倡“海量阅读”,感受阅读魅力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果读的书只有寥寥几本,何来那么广的眼见。温儒敏先生就在他的《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中说到:我现在特别赞成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书本就是识字教材,不必纠结于某一个字词的意思,文章的进一步理解在学生大量阅读以后可以再“反刍”。有时读着读着,对于之前不理解的字词突然豁然;有时读着读着,文章前后的句子就是对不理解字词的最好解释。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也会明显提升。大量阅读不光量要多,阅读种类也要丰富。统编版语文低年级的教材就在《快乐读书吧》中安排了不同的阅读内容。具体如下:
类别 | 阅读内容 | 目标 |
一年级上册 | 读书真快乐 | 激发阅读兴趣 |
一年级下册 | 读童谣和儿歌 | 感受阅读中的韵律美 |
二年级上册 | 读读童话故事 | 从封面获取信息,爱护书籍 |
二年级下册 | 读读儿童故事 | 学习目录检索信息 |
(1)提倡海量阅读:共读
阅读应该是自由的,但这自由先建立在“约束”上,这一“约束”包括学习阅读的方法策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同类型的书籍,对于阅读的方法与策略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点。学生学习读书的方法和策略,是重要的一个课程目标。如何让学生习得方法,“共读”是一个好的方法。
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完拼音以后就可以开展共读一本书。在学习拼音时,书本上就开始安排一些儿歌,如《轻轻跳》《过桥》《洗手歌》等。我们班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儿歌很感兴趣,比如吃完饭排队去洗手的时候,有些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背《洗手歌》,其他孩子就会跟着附和。朗朗上口的童谣或者儿歌,对于刚学完拼音的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于是我会带着我们班的孩子共读《日有所诵》。上面的儿歌内容比较浅显,富有童趣,孩子们很感兴趣。读完以后我会出一些相关的题目给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儿歌中寻找答案。也会分小组针对不同的儿歌,出题给其他小组。在这个活动中就有个体与团体的合作。
随着阅读能力的增强,与自身的需求,共读的种类越来越多。如书上《快乐读书吧》中所推荐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小鲤鱼跳龙门》《孤独的小螃蟹》等。列举的都是一些经典的,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共读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封面获取信息,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学习阅读。
(2)提倡海量阅读:选读
随着学生身心的发展与阅读能力的不同,学生对书籍种类的要求也不同。这就要给学生多样化的选择,学生参与到选择中来。对于选读的书籍,随学生兴趣而定。很多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提高,给孩子买大量的关于“作文”的书籍,然而孩子喜欢吗?不一定。阅读就要考虑跟“作文”有关系,提高写作水平,那这样的阅读就是一种束缚,不但收效甚微,反而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大人在阅读时是带着任务去阅读的,我们也会觉的阅读是一项任务,而不是一种兴趣。
在选读时,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方向,低年级的就以儿歌、小故事为主。当然提倡有能力的孩子阅读诗词、经典、美文等,在阅读上给孩子以自由的选择空间,“海量”阅读的量也就上来了。
海量阅读,需要动力,这动力来自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在班级进行“阅读大比拼”,设置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海量阅读。如定期举行班级阅读明星的评比,比一比一段时间内谁读的书最多;读书交流会,学生像他人介绍自己最近读的好书;读书绘画比赛,把自己读过的课外书中精彩的部分画下来;“班级好声音”,在班级中向其他同学朗读你喜欢的片段......
低年级的课外阅读,不需要带有目的,读得开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阅读的魅力才是我们所要努力的。
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课内和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来阅读的兴趣与习惯。低年级是课外阅读兴趣与习惯养成的良好时机,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增加阅读量,把阅读作为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来培养,是“大人们”和孩子努力的方向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