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习的格局》书中内容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发现不少同学只是认真听讲、做作业,很难保证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习的本质是记忆,多场景主动式输出才可以提升知识的留存率,所以学习时不仅要拓宽知识的场景,还要多讨论、做笔记、讲给他人听。
看到“讲给他人听”时,忽然发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课后还课的环节越来越少了,一方面老师没有布置相应的任务,另一方面家长也没有过多的时间来配合完成这项工作。对孩子来说,鼓励课堂提问、担任课代表、当小老师或者小组长帮助其他同学都是“还课”的有效替代品,都是有助于提升知识留存率的。
书中还发现作者夫妇俩心胸开阔,主要体现在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上。我认为教师也应客观对待学生犯错。对于走路而言,摔倒是犯错,可哪个人不是经历多次摔倒才学会走路的呢。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但是要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价值。
不仅要在犯错中认识到错误的价值,更要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如作者黄静洁老师的大儿子有段时间在用角膜塑形镜矫正视力,更开始戴角膜塑形镜时,孩子经常不记得戴。于是家长和孩子就约定了1到10的责任标准。1分就是孩子必须自觉地在睡觉前戴上塑形镜,虽然是最基础的一步,但这是从无到有。接下来从1到2是学会自己戴和摘角膜塑形镜,这个步骤练习了一个多星期后就达到了。就这样他一步一步地学会了护理角膜塑形镜的各项步骤。
我觉得这种方法对我们辅导孩子也有启发意义的,假设现在有个学生厌学,那么教师的目标就是逐步提高学习兴趣。如果把这个目标从1到10分步骤的话,和学生共同商讨,1分的标准,也就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底限是什么。我觉得可以是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把作业摆放在书桌上,明确作业有哪些。别看这个步骤难度小,但是只要孩子做到了,就是从无到有,家长、老师都要鼓励。就这样一步一步设定目标,帮助学生不断挑战自己,通过这样的耐心引导,相信学生也会成为一个能够自我负责的人。